随着DeFi新一波热潮,中心化加密货币交易所正在竭尽全力地推出创新产品、争夺流量,而新币挖矿无疑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产品之一。新币挖矿策略不仅综合和IEO和DeFi流动性挖矿优势,还降低了用户参与 DeFi 的门槛和复杂程度、大幅简化挖矿流程,还提升交易所平台币需求和价值,可谓一举多得。
DeFi市场规模究竟能发展到多大?虽然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有一点比较明确——肯定比你想象的还要大!
4月28日,DeFi总锁仓量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短短三天后,这一指标数据在5月2日来到1100亿美元,又在一周后突破1200亿美元。本周一,5月10日,DeFi总锁仓量击穿1300亿关口,创下历史新高。
本文撰写时,DeFi锁仓量出现小幅下挫来到1228.1亿美元,净锁仓量为890.8亿美元(如下图所示)。当然,单纯从数字来看,似乎很难理解这一体量概念,但如果把这一数字放到传统金融里,或许会有比较直观的感受——根据Infinite Market Cap数据,当前DeFi总锁仓量规模已经超过金融巨头高盛集团(1204.1亿美元)和中国人寿市值(1202.3亿美元),并且正在逼近汇丰银行(1254.7亿美元)和软银(1404.8亿美元)。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连续两周缩表,总计缩减规模近千亿美元:4月10日消息,据美联储官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4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为8.632万亿美元,较3月28日的8.706万亿美元减少约740亿美元。算上此前一周(3月21日-3月28日)缩表240亿美元,美联储自硅谷银行事件后已连续两周缩表,总计缩减规模约为980亿美元。[2023/4/10 13:54:06]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大约一年前,DeFi总锁仓量还不到7亿美元,这意味着市场规模在一年时间里就获得了百倍涨幅。坦率地说,DeFi市场短时间内爆发出如此巨大的潜力既令人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DeFi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和可组合性,同时还具备公开透明,低成本、低违约、高效率、智能化、自动化等特点,在这些功能加持之下,我们已经看到“DeFi触角”迅速延伸到借贷、合成资产、NFT、收益耕作、流动性挖矿等多个领域,而这也是推动去中心化金融行业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欧科云链链上大师:身份管理或成下一个千亿市场:近日,欧科云链链上大师发布研报《Web 3.0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身份管理,下一个千亿市场?(一)》,从传统互联网与Web 3.0 世界的数据安全和身份遗失等问题出发,深度剖析了去中心化身份体系(Decentralized Identifier)的分层结构与场景探索等课题。
报告指出,DID架构通常可以分为标识符标准、基础设施、凭证、应用程序四大部分。中心化导致的数据滥用、平台割裂和用户对数据主权的丧失是孕育出DID的现实土壤。目前来看,与DeFi、NFT、DAO等相比,DID仍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但链游等场景却又因身份缺失面临各方面的发展限制。作为Web 3.0不可或缺的组件,DID扮演着基础设施的角色,未来也将衍生出更丰富的玩法。[2022/2/24 10:12:21]
从2019-2020年的DeFi热潮,到2020-2021年的NFT火爆,最近,市场似乎又开始寻找触发下一轮市场增长的引擎,不少业内人士发现“新币挖矿”很可能就是启动这个引擎的火花塞。或许有人觉得NFT是在一夜之间“火”起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NFT这个概念其实早在2017年就已经出现,在经过近四年蛰伏后才有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一鸣惊人——“新币挖矿”也是如此,一些头部加密货币交易所早在2020年就推出了这项服务,而随着去中心化金融市场迅猛增长,如今“新币挖矿”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
声音 | 新京报:区块链重塑数字身份 开启千亿市场纷争:4月2日,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郑伟彬发文《区块链重塑数字身份,开启千亿市场纷争》,文章分析表示,智慧城市,需要统一的数字身份,目前数字身份已经在部分国家进行推广,主流的方案是基于密码技术的eID方案,但该方案存在国家层面的“数据孤岛”问题。数字身份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安全与隐私问题。文章指出,这恰恰是区块链和其他新兴技术的用武之地。加密货币成功的技术为保护数十亿连接设备以及不断发展的智能城市网络提供了巨大潜力。加密、安全、分散和共识驱动的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保护最终用户的身份,连接设备和关键基础设施,还可以提供跨网络的安全通信和数据传输,防止其被破坏或篡改。[2019/4/3]
「新币挖矿」概念并不难理解,它是一种融合了IEO和流动性挖矿的全新挖矿模式,用户只需通过提供相应数字资产,无需投入太多资金抢筹,只需质押交易所指定的资产即可参与到新币的挖矿项目并获得相应回报。
新币挖矿方式本质上是IEO+空投新DeFi代币的形式,IEO是通过抵押平台币来一次性获得新币,而新币挖矿也是抵押平台币(或者其他指定代币),只不过获得的新币是缓慢分发的。事实上,尽管各大加密货币交易所在IEO时代都声称低价打新,但定价权依然掌握在交易所和项目方手里,大部分用户只有参与众筹机会但并没有代币议价权,而“新币挖矿”模式改变了这种局面,更成为交易所挖掘新用户、探索新业务模式的一个突破口。
声音 | 虫哥:PoC生态将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2019新时代矿工峰会上,HPOOL矿池创始人虫哥发表观点称,目前PoW挖矿存在三大问题:1、巨大的电力能源消耗;2、矿机厂商的垄断;3、中心化的矿场风险。PoC(容量证明)挖矿将完美解决上述问题,PoC生态未来将会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2019/3/30]
谁会是新币挖矿造富赛道上最值得关注的「车手」?
实际上,包括库币KuCoin、火币、币安和OKEx在内的头部加密货币交易所均在2020年9月推出了「新币挖矿」业务。实际上,当时去中心化金融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DeFi总锁仓量正是在当月历史上第一次突破100亿美元里程碑,借着这股东风,涌入「新币挖矿」这条新赛道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数量也逐渐增多,那么谁是这条赛道中最值得关注的「车手」呢?
下面,不放让我们对比一些几大头部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新币挖矿业务情况,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亮点。
动态 | 韩国逮捕“数千亿韩元虚拟货币案”负责人:韩国首尔水西警察署近日逮捕了涉嫌欺诈的虚拟货币发行公司代表,该公司以保障投资者短期内收益400~500%为由,怂恿投资者投资WEC币。经确认,受害者达数千人,损失金额达数千亿韩元。[2019/3/11]
从上述几个头部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新币挖矿业务对比来看,玩法最独特是库币KuCoin平台。首先,相比于其他交易平台新币挖矿“锁仓一天发放一天挖矿奖励”的模式,KuCoin的BurningDrop奖励将在开始锁仓当天就会发放大部分新币奖励(多数项目奖励在开始锁仓当天一次性发放),这就相当于工作第一天就发整个月的工资和日结工资的区别,参与KuCoin的新币挖矿提前就可以获得更多收益。KuCoin新币挖矿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他们增加了燃烧加速的环节,也就是在质押资产后可以通过燃烧另外一种加密资产来提升你的挖矿算力系数(加速系数),从而获得更多的新币。因此库币的BurningDrop通常分为2个阶段:质押期和燃烧加速期,在质押期锁定资产后可以获得一个初始算力,在燃烧加速器通过燃烧某种指定的代币可以提高你的算力系数,最后根据最终的算力系数分发新的代币。如果您想了解库币KuCoin的具体燃烧规则,可以前往KuCoin官网了解更多。
「新币挖矿」入场引发下一步造富效应
从流动性挖矿到新币挖矿,毫无疑问,加密货币交易所入场,为更多普通用户探索去中心化金融世界打开了一扇扇窗户。
事实上,普通用户想要从DeFi领域里通过流动性挖矿获利依然会遇到不少问题。首先,昂贵的Gas费用和拥堵的网络让不少散户望而却步;其次,交易操作过于繁琐容易出现失误,不友好的用户界面导致转账交易不够安全。而随着诸如库币KuCoin、币安和火币等头部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入场,无论是对普通用户、新币项目、以及整个DeFi市场而言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安全性方面,用户在新币挖矿的时候几乎所有操作都能在交易平台内部完成,不需要进行太多链上操作,因此可以获得足够保障。
不仅如此,在过去的DeFi市场里,不少流动性挖矿项目经常出现跑路、或是项目创始人消失等情况,导致投资者资金很容易损失。相比之下,在加密货币交易所上线的新币挖矿项目基本上都会通过平台筛选,加上交易所的“背书”,因此许多新币挖矿项目质量相对较高,比如近期BurningDrop上线的都是DAO Maker上的IDO项目,每个项目都具有不俗的发展潜力,其中HORD开盘涨幅25倍、TCP开盘涨幅24倍、LOCG开盘涨幅18倍,造富效应明显。
「新币挖矿」助力交易所平台币上涨
从前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要在头部加密货币交易所中进行新币挖矿,用户可以选择的质押资产大多是交易所平台币(碳链价值注:库币KuCoin可选择的质押资产相对较多,有USDT、比特币和以太坊),这意味着用户想要参与新币挖矿就需要持有平台币,继而也从侧面助推了交易所平台币价值上涨。
我们将「四大」头部交易所的平台币进行比较(如下表所示,数据来源:Coingecko,数据提取时间2021年5月9日),或许也能从中看到一丝端倪:
总结
随着DeFi一波又一波热潮,中心化加密货币交易所正在竭尽全力地推出创新产品、争夺流量,而新币挖矿无疑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产品之一。新币挖矿策略不仅综合和IEO和DeFi流动性挖矿优势,还降低了用户参与 DeFi 的门槛和复杂程度、大幅简化挖矿流程,还提升交易所平台币需求和价值,可谓一举多得。
随着新币挖矿业务的逐渐成熟,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用户通过加密货币交易所参与DeFi市场。就目前来看,包括库币KuCoin、币安、火币等主流交易所已经为下一波热潮做好了准备,谁能成为这一领域的弄潮儿呢?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