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尽管整体市场遇冷,但似乎Blur在NFTFi上向前跃进的脚步未曾放缓。根据其在5月2日所发布的推特动态,Blur正式从流动性聚合的直接交易层横跨到借贷市场,接连推出了P2P永续借贷Blend、先买后付BNPL、挖矿借贷积分等功能,在社区引起广泛热议并在NFTFi产业链上下游掀起余震。
究竟Blend与其他NFT借贷协议机制有何差异?这是否意味着与DeFi的发展轨迹类似,NFTFi的协议矩阵化进程已经提前拉开帷幕?对NFTFi整体赛道又应该如何进行预判?我们在下文中给出一些简单的思考和评论。NFTFi行业所面临的「三座大山」
有待健全的信用机制:在DeFi中,最常见的模式是过度抵押贷款,而在NFTFi场景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样化的贷款模式,如BNPL这种无担保贷款。然而由于KYC对于NFT的借贷和租赁的参与者并非是强制性的,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高度依赖于单个NFTFi项目的能力。在未来我们必然会需要更加成熟和可信赖的链上信用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有待提升的定价机制:正如我们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提到的,NFT由于本身具备的主观性,非流动性等内生因素,难以像同质化资产一样基于资产基本面或过往交易记录被简单定价。参考传统的艺术品评估方法:同类比较,成本计算,平均价格和双重出售,去除成本计算方法,剩下的同类比较,平均价格和双重出售即对应着NFTpricing中的AI/ML评估,TWAP和交易定价这三类方法。然而这三类的任何一种评估方式在目前都无法达到完美的价格发现。有待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信托和保险在内的基本配套服务对于任何一种金融市场都是必要的。然而一个理论上完整的金融流动体系还尚不存在于当下的NFTFi行业中。作为银行系统最基本的模块,信贷在任何场景下都有理由成为整个金融体系中被率先关注和发展的重点功能,这也是为什么NFT借贷协议的完善对打通NFTFi上下游流动性起着关键作用。NFT的借贷动机:NFT收藏家往往不太愿意直接出售他们的高净值资产。然而长期持有NFT也意味着大量的资本将被锁定在非流动性资产中。这也是我们需要抵押房产的原因。在牛市中,持有人可能会找到更好的短期投机机会。因此,他们有动力使用非金融资产作为抵押品来释放流动性/兑现一些钱。在熊市中,持有人倾向于使用超额抵押来持有更多的现金以防止短缺危机,同时确保他们不会失去他们的NFT。Blend的机制创新
Bybit将于5月15日上线TURBOS(Turbos Finance):5月13日消息,加密交易所Bybit宣布将于5月15日上午10时(UTC)上线TURBOS(Turbos Finance),存款服务将于5月15日上午8时(UTC)开放,提款服务将于将于5月16日上午10时(UTC)开放。[2023/5/14 15:01:22]
Blend的机制由Paradigm直接操刀,所发布文章中的联名作者DanRobinson等更是Comound、Uniswap等头部DeFi协议中的资深贡献者,同时其在DeFi协议中发扬光大的非许可和可组合性理念也一贯延续到了Blend的设计理念中。Blend本质上是在匹配NFT持有方和资金持有方,完成抵押NFT借出资金的效果,不同于BendDAO等新兴点对池模型,而是与NFT.Fi等老牌协议一样采取了点对点的借贷模式,并且在集成传统P2P借贷优势的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范式调整。下图中我们也简要分析了P2P与P2Pool机制差异:
多链DeFi管理协议Instadapp推出Avocado多签解决方案:5月11日消息,多链DeFi管理协议Instadapp推出Avocado多签解决方案,适用于个人、团队和机构等,简化所有签名者的交易流程,并允许在所有链中使用相同的地址,以为多重签名用户提供类似EOA的体验。[2023/5/11 14:56:54]
Blend的创新可以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去预言机:一般的点对点模型都有这个特点,即利率和资金利用率等由贷款人愿意提供的条款决定。荷兰式拍卖失败才会引发清算。和同类其他P2P借贷相比,移除预言机并不算什么新叙事,本身P2P协议引入预言机很大程度上为用户在设定条款时提供价格参考永续借贷:到期日的设定需要借款方手动回滚或关闭头寸,这使得借款方一方面可能面临NFT被罚没的风险,另一方面需要额外耗费gasfee。因此Blend直接移除了到期设定,只有在利率变化或其中一方想退出协议时,才需要进行链上交易。相对于传统P2P,永续设定非常有趣并很可能赢得更多贷款方青睐。在固定期限的接待中,如果NFT的价值已经低于还款额,借款人选择不偿还贷款,贷款人即使清算NFT也无法收回本金。此外,永续机制也给其他潜在贷款人提供接管了贷款的机会,使得借款方有机会以利率空间兑换贷款延长期限。虽然永续的机制看似对借贷双方都有益处,但正如Mindao老师指出这实际是「对贷款人友好,对借款人不友好」的协议设计。借款方在机制中更多地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当贷款方发起「再融资」拍卖时,原贷款方的退出、新贷款方的介入、新利率的调整都不受借款方控制。这也意味着借贷的「选择权」和「自主性」实际上在往贷款方偏斜,羊毛出在羊身上。借款人在还钱、抵债、接受新条款的三重围栏下,很可能因恶意的频繁「再融资」而蒙受损失。到期前清算:由于目前P2P借款模式实际上为借款人提供了看跌期权,资金提供方需要要求短期到期、高利率等措施,以弥补头寸可能资不抵债的风险。在Blend中,每当资金提供方触发再融资拍卖并且没有人愿意以任何利率接管债务时,NFT可能会被清算。例如,一旦拍卖达到某个定义的最高利率而没有任何新的资金方介入,协议就会推断该头寸资不抵债或不可行,并清算借款人。然后,现有贷方可以发送交易以占有抵押品。这个设计对贷款方很友好,为贷款方放贷设立了保障。当NFT价格下降时,允许贷款方及时开启清算拍卖程序,并通过不断上升的利率竞拍来补充贷方的风险溢价。我们认为这对于促进NFT的流动性是必须的,激发资金的活力非常关键。资金效率提高:贷款人的资金可以多用,既可参与Blur的bidding同时可以做贷款人提供流动性。实现了交易+借贷的资金聚合,并结合了池子模式的某些优点,比如对于借款人来说可以「永续」借钱。同时对贷款人来说资金端因为存在一个拍卖竞争市场而且可以和bidding池公用,同时协议默认「乐观」滚存,没有强制到期再出借。NFT借贷考量维度Traction:平台对贷款人和借款人的吸引力,是否有足够的借款人和贷款人接触和使用该平台,用户保留率和转换率。由于蓝筹股持有人是固定的,存量市场中traction意味着赢家通吃。RiskManagement:平台的风险控制能力,是否有可行的设计来保证出借人和借款人的资金和抵押物的安全,以及如何惩罚违约。Effectiveness:平台的聚合效率,是否有灵活的议价和条款谈判机制,是否能帮助出借人和借款人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交易。结语
数据:比特币30天平均已实现波动率逾60%,一年来首度超以太坊:金色财经报道,Kaiko 数据显示,比特币的 30 天平均已实现波动率超过 60%,一年来首次超过以太坊,此前 2022 年 2 月之后以太坊的 30 天平均已实现波动率就一直高于比特币。[2023/3/21 13:17:42]
尽管尚在早期阶段,但我们相信NFTFi协议也许最终也会同DeFi一样走向协议矩阵,在未来将交易+借贷+稳定币三种模式融为一体。我们内部也一直讨论NFTFi的终局,是一个onestopservice式的流动性协议,还是类似DeFi目前的样子,不同的协议有不同的分工。目前NFTFi最大问题就是流动性不足,Blur的bidding、NFTX的碎片化AMM、BendDAO这类借贷的清算和一些衍生品协议等都在以各类形式增加流动性优化定价。Blur作为当今最大的头部玩家,积累了庞大的NFT持有者用户量,Blend势必将成为其协议矩阵的关键一步,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Blend的重点放在了激发资金的活力上,也就是吸引资金方。资金方和NFT持有方的博弈是产品最终呈现的关键,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知情人士:Twitter大幅削减负责全球内容审核的国际员工:金色财经报道,据知情人士报道,Twitter 上周五裁减了十几位负责全球内容审核的国际员工,以及与仇恨言论和处理错误信息相关的部门。处理社交网络错误信息政策、全球呼吁和平台上官方媒体的团队的工作人员也被淘汰。
Twitter 的信任和安全负责人Ella Irwin证实,该团队的几名成员被裁掉了,但否认他们针对的是彭博社提到的一些领域。她说,Twitter 确实取消了公司中那些没有获得足够“数量”以证明继续支持合理的领域的角色。但她表示,Twitter 已经增加了其上诉部门的人员编制,并将继续拥有一名收入政策负责人和该平台亚太地区负责信任和安全的负责人。[2023/1/9 11:02:46]
马斯克与Twitter广告商进行沟通,以在混乱事态后安抚高管:11月10日消息,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将与 Twitter 的一些大型广告商和营销合作伙伴会面,试图在 Twitter 出现混乱事态后安抚高管。在马斯克以 440 亿美元收购 Twitter 后,曾威胁要对离开 Twitter 的广告商发起“thermonuclear name & shame(激烈的公开谴责)”运动。
马斯克将通过 Twitter Spaces 与经过审查的广告商交谈沟通。同时匿名知情人士透露,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之一的 WPP 也参与了此次会议。目前讨论的主题尚不清楚,但马斯克上周表示,由于广告商暂停了该平台上的活动,Twitter 正面临“收入大幅下降”。自从马斯克完成收购以来,关于 Twitter 上仇恨言论和辱骂的报道越来越多。(《华盛顿邮报》)[2022/11/10 12:40:23]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