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清算银行拒绝了此前较为流行的说法,即FaceBook发行的稳定币Libra是刺激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关键因素。国际清算银行是英、法、德、意、比、日等国的中央银行与代表美国银行界利益的摩根银行、纽约和芝加哥的花旗银行组成的银团,根据海牙国际协定于成立于1930年,最初为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争赔款问题而设立,后演变为一家各国中央银行合作的国际金融机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金融组织,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刚建立时只有7个成员国,现成员国已发展至60家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因此该银行对于CBDC态度的转变,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那么,最近BIS对于CBDC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在哪里?Libra的出现没有让BIS产生压力?
国际清算银行在6月24日发布的年度经济报告中,关于数字支付的章节中这样写到,中央银行之所以要发行CBDC,是因为该技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底层工具,使他们可以建立新的更具前沿性的支付方式。国际清算银行表示:“CBDC发行并不是对加密货币和私营部门‘稳定币’提案的反应,而是中央银行集中精力的技术性工作,旨在实现若干公共政策目标。
国际清算银行将银行的加密货币储备上限设置为2%:12月19日消息,国际清算银行(BIS)上周五发布的一份官方声明规定,银行的加密货币储备上限为2%,将于2025年1月1日开始实施。报告称,总体而言,银行的加密货币敞口不应超过1%。
国际清算银行表示,这些规则是由该行巴塞尔委员会的监督机构制定的,支持“银行对加密资产风险敞口的全球审慎标准”。BIS中央银行行长表示:“该标准标志着在制定全球监管基准以减轻加密资产对银行造成的风险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重要的是继续监测加密资产市场中与银行相关的发展。我们随时准备在必要时采取进一步行动。”(pymnts)[2022/12/19 21:53:29]
这也为国际清算银行2019年夏季以来对于CBDC试点、招聘、研究和工作进度的突然加速提供了合理解释,不过,记者、货币专家和央行行长们则普遍认为这是Libra项目的刺激所导致的。很明显,BIS这次对于CBDC的态度与此前对CBDC的看法完全相矛盾,这说明他们对CBDC的态度改变了。早在2019年3月,即在Facebook推出天秤座加密货币的三个月前,BIS负责人阿古斯丁·卡斯滕斯表示“央行没有看到CBDC的价值”。但是到了2019年7月份,他改变了看法,表示CBDC的发行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快”。该报告阐述了“比特币及其它加密货币的兴衰”和“Libra”这两个方面,这是“将CBDC支付问题推到政策议程第一位”的两个重要因素。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与预测,CBDC可以协助提升以下方面:金融普惠,确保数字支付,提高支付效率并鼓励太空创新。归根结底,不管央行持续关注CBDC的起源如何,国际清算银行在周三的报告中都明确指出,数字货币可能具有变革性,它提升了货币发行的效率,并会给零售支付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国际清算银行说:“CBDC有潜力成为货币发展的下一步。”各国央行关注CBDC的四个主要原因
声音 | 国际清算银行:20%央行称将在六年内发行数字货币:金色财经报道,国际清算银行(BIS)周四表示,随着对数字货币技术的兴趣升温,未来几年,越来越多的央行可能将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在国际清算银行调查的66家中央银行中,约20%表示很可能在未来六年内发行数字货币,而一年前这一数字约为10%。10%的央行称,他们很可能在未来三年内这样做。总计有80%的中央银行表示正在研究这项技术,而去年这一数字为十分之七。受访央行代表21个先进经济体和45个新兴市场经济体(EME),因此覆盖了全球75%的人口和其90%的经济产出。本周二,包括日本、英国和欧元区在内的五家央行表示,他们正在联手研究发行CBDC的情况。日本央行前高管称,Libra所提出的挑战很可能推动了这一举措。[2020/1/24]
事实上,国际清算银行所代表的央行们,关注CBDC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四个方面,即跨境支付和数字身份、金融包容性、金融稳定与消费者保护。首先来看跨境支付和数字身份方面。当下,跨境支付的整个过程不仅给消费者带来痛苦,而且使全球反制度无效且无法执行。相反,如果英格兰银行、印度储备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都各自使用一套共享的数据标准,以用于其各自的数字货币和相应的数字身份基础结构,则支票可以完全自动化,对帐取消并可以跨境上网立即付款,轻松,可靠和免费。
声音 | 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试图让比特币代替法定货币是一种失败的尝试:据ambcrypto消息,国际清算银行(BIS)总经理Agustin Cartens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表示,我认为比特币不是货币,它们不是很好的存储价值、交换媒介,也不是好的账户单位,试图让它们成为替代法定货币和法定货币的方式是一种失败的尝试。此外,Agustin Cartens承认区块链的强大功能(包括其用于结算系统),并补充说,该技术应该被接受并探索到极限。[2019/5/27]
第二是金融包容性。与商业银行不同,中央银行就像公用事业。几个中央银行可能每隔几年就会印钞和救助亿万富翁,但没有一个能赚钱。因此,一般而言,中央银行几乎没有理由直接向零售客户提供帐户。但是,在柬埔寨这样的国家中,银行的实力不是很强,大多数人没有很多钱,中央银行与金融科技合作可以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使用健壮,快速的电子支付系统。此外,即使在诸如瑞典,美国和英国这样的第一世界国家,也有成千上万的人太穷,以至于商业银行无法盈利。许多此类消费者在技术或财务上也不够聪明,无法使用仅移动服务。第三是金融稳定。当投资者对银行履行其债权的能力失去信任时,他们会试图突然撤出所有资金,这被称为银行挤兑。当银行不信任对冲基金和公司,因此彼此不履行隔夜资金和商业票据市场上的义务时,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危机,这些都为银行体系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要防止金融体系不稳定性事件发生,即挤兑,进而导致消费者陷入财务危机,CBDC将使中央银行成为家庭和小型企业的最后贷款人,而不是亿万富翁和银行的兜底单位。这样,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将使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救助个体消费者而不是公司,这反过来将减少大型企业借入过多贷款的动机。反过来,这将减少总国债并改善金融稳定性。最后是保护消费者。最为明显的是,政府并不希望让人们使用Facebook的Libra或IOTA之类的私人发行的互联网代币。首先,如果投资者都不依赖政府资金,而是依赖Facebook的Libra,那么政府的权力要比Facebook小得多。其次,如果绝大多数人确实使用了非政府发行的区块链代币或Facebook的资金,政府仍然必须担心投资者丢失钥匙,或是代币发行机构出现危机时的应对策略。但是,央行CBDC可以通过为各种消费者应用程序提供完善的,基于家庭互联网的支付系统来减轻这些风险。总之,基于标准的全球零售CBDC可以提供比特币渴望实现的价值互联网。即使没有原生的货币协议,互联网也为全球GDP增添了数万亿美元。现在,只需想象一下有价值的互联网能做什么。让人“既兴奋,又害怕”的CBDCs
声音 | 国际清算银行:加密货币的价值储存能力很差 不太可能被广泛采用: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发布的一份题为《数字时代的货币与支付系统》(Money and payment systems in the digital age)的报告显示,比特币、以太坊和稳定币tether等主要加密货币不具备货币的主要功能,因此,它们的价值储存能力很差,不太可能被广泛采用。[2018/11/7]
总的来说,各国央行在面对CBDC时的心态是既兴奋,又害怕的。就像麻省理工学院数字货币计划与区块链研究高级顾问迈克尔·凯西在文章《中央银行、稳定币和迫在眉睫的货币战争》中所阐述的那样。凯西在文章中表示,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央行数字货币参与者不是新创企业、银行,甚至是科技公司,而是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即将推出的由央行支持数字货币(CBDC),该央行数字货币的价值不仅仅是与法币挂勾的数字货币而已,这是人民币本身的完全数字化版本。凯西认为中国的举措将不可避免地推动其他实体,包含私人和公共实体,发展自己的法定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CBDCs)和稳定币(stablecoins)有可能解决困扰智能合约和区块链项目的大问题。到目前为止,区块链供应链或汇款解决方案有两种支付机制可供选择,大多数人使用波动性高的虚拟通货(如比特币)进行链上集成,或者在现有的笨重低效银行系统中链下运行。
国际清算银行将发布新加密货币研究报告:据coindesk消息,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其即将发布的年度经济报告中,有两章专门用于阐述加密货币。完整的报告将于6月24日发布。该报告将遵循该银行最近一次发布的季度评估报告,该报告警告称,许多加密货币从根本上讲都是快速致富的计划。[2018/6/16]
相反,如果美元等经过验证的货币单位具有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品质,那么从理论上说,实践商业的新效率是可能的。随着中国率先行动,其他央行也纷纷效仿,部分原因是担心数字人民币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65个国家。凯西表示,鉴于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在国际间的重要影响,例如,我们想像一个俄罗斯进口商和中国出口商利用智能合约和原子交换来对冲数字版本人民币和俄罗斯卢布之间的汇率风险,这将使美元不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稳定的国际贸易中介。当然,凯西的观点可能过于惊悚,因为近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央行都在考虑CBDC相关事宜,这难道都会对美元结算体系产生冲击,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元本身真的出问题了。参考链接:https://www.coindesk.com/https://www.coindesk.com/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