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链上治理的集体行动问题_区块链:区块链域名谁在管理

编者按:本文来自以太坊爱好者,作者:MallikaParlikar,翻译&校对:曾汨&闵敏,Odaily星球日报经授权转载。链上治理的捍卫者们称赞该模型的高效决策和快速实施能力。而批评者们指责该模型剥夺了节点运营者的基本权利,即,在协议进行分叉升级时,选择更新客户端与否的关键能力。捍卫者们反驳道:“利益相关者有非常明确和广泛的动机去做有益于网络的事情。”“利益相关者的动机是让自己持有的代币增值,而这驱使着他们做出对平台最有益的事。”但哪些人是利益相关者?

尽管区块链的运行涉及到的利益多种多样,但利益相关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开发者、节点运营者、用户、以及持币者。开发者指编写节点软件的人。一个软件可能有多个独立团队实现不同版本。他们受益于:社会认可;掌控软件发展方向的合法性;以及所持代币增值。节点运营者指运行全节点的人。他们根据交易手续费来决定网络实际处理哪些交易。他们的收入取决于区块链是否成功和高效。他们受益于:预期的未来区块奖励;预期的未来交易手续费;以及所持代币增值。用户指使用dApp平台的人。他们在平台上进行交易以及交换商品和服务。他们的利益取决于他们对平台的使用。他们受益于:不断增加的功能;更快的交易速度;以及对所持代币的价值有所影响的事项。持币者指区块链上持有大量代币的人。他们将代币出售给用户,后者使用代币来购买平台上的商品和服务。在权益证明系统中,持币者还可以购买代币用来存储价值。他们受益于:质押量加权投票系统;增加他们在权益证明链上的质押量;以及所持代币增值。这就是问题所在。是的,上面定义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受益于所持代币增值。但是对每一类利益相关者而言,代币增值又只占其全部动机的1/3。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看到代币增值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心愿,就会错误地认为:1)他们将代币增值视为整个网络的第一要务,2)需要在代币价值和其它利益之间做出抉择时,他们一定会选择前者。这一逻辑会将我们引入一个误区:利益相关者唯一的动机就是代币增值。一言以蔽之:只有那些以代币增值为第一要务的区块链用户才被视为利益相关者。链上治理的权力分配

观点:比特币增持地址创七年新高,指标上出现类似2015年和2019年市场底部信号:10月5日消息,链上数据分析平台CryptoQuant 的分析师Ki Young Ju表示,当前BTC 的指标让人想起2015年和2019年类似的熊市的市场底部。他在Twitter上指出,目前BTC的增持水平已达到七年来的最高水平。[2022/10/5 18:40:03]

理想情况下,上述四类利益群体的人数分布应当呈金字塔结构。开发者是人数最少的利益群体,节点运营者次之,持币者再次之,最后是用户。但是,在链下治理模型中,每个利益群体都被赋予了平等的权力。在链下治理模型中,平等的权力分配使得每个群体各自的利益和动机之间相互制衡。当每个群体获得平等的权力时,就不会出现一个群体凌驾于另一个群体之上的情况。由于四个群体之间势均力敌,每个群体都觉得自己拥有话语权。

观点:比特币将是未来10年最出色的科技股:美国对冲基金公司天桥资本(SkyBridge Capital)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Brett Messing表示,比特币可能会成为特斯拉、Facebook和谷歌在过去10年的样子。他解释道,就像这三支科技股是某种形式的网络一样,比特币也是一种货币网络。Messing本周在一个虚拟圆桌讨论会上表示:“比特币除了是数字黄金外,还将是未来10年最出色的科技股。”

据他称,在不久的将来,比特币有两种潜在的结果:它可能仍然是一种利基资产,交易金额在5000美元至5万美元之间,或者它可能成长为一种“真正的资产”,很容易达到50万美元。但他表示,即使要达到四分之一的水平,“也需要机构资本,散户无法做到。”Messing进一步表示:“比特币现在是一个6000亿美元的资产类别。我认为这已经超出了它可以被操纵的范围,而且我认为随着它的成熟,就越是如此。”(Business Insider)[2021/1/30 18:28:28]

-链下治理的人口分布和权力分布情况依次为:开发者、节点运营者、持币者、用户)-在一个分权制衡的系统中,持币者对网络发展方向的影响力与其他群体相同。但是在质押量加权的系统中,权力转移到了持币者手中;持币者处于近乎寡头垄断的地位,大部分财富集中到了少数参与者手中。以EOS为例,有90%的代币集中在1.6%的持币者手中。如果其投票系统是基于质押量的,那么只有1.6%的参与者拥有话语权。在质押量加权系统中,链上治理的权力分布也呈现出了金字塔结构。尽管有些人可能既是持币者又是用户,或者说即便绝大部分用户都是持币者,但是在采用质押量加权投票机制的链上治理模型中,权力依然不公平地偏向了持币者这一方。即使是在一个财富分布均匀的网络中,用户的话语权也大过节点运营者和开发者,哪怕后者在网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点:NFT是独立游戏筹资的最新方式:根据Play to Earn主编Robert Hoogendoorn的说法,NFT是独立游戏筹资的最新方式。12月6日,NFT视频游戏《异形世界》(Alien Worlds)开售两天后,背后的15人团队成功筹集到25万美元。虽然25万似乎是微薄的收入,但对于一个较小的工作室来说,这是一种可以确保项目成功的融资方式。Robert 称,“寻找更小的游戏尽早投资,这与加密货币投资非常相似,你希望能找到一款能发展成为下一款Minecraft的游戏,并使投资达到100倍。”(Cointelegraph)[2020/12/21 15:54:42]

-链上治理的权力分配情况:财富分布不均vs财富分布均匀-为何区块链社区需要重视权力分配问题

假设一个链上实体遭到攻击,黑客从其智能合约中盗走了4千万美金。眼下有一个提案是通过非常规手段将被盗代币的所有权归还原主。但是,与完璧归赵相比,维持现状下持币者所组成的寡头势力会更强。因此,这些寡头们并不会投票支持归还代币的提案,以保住新增的权力。由于持有的代币较少,更为庞大的用户群体无法找回他们丢失的代币,巨鲸们则会继续持有大部分代币。最终的结果就是,失去权力的用户会选择离开这个网络。接着假设,同样的4千万美金被黑客盗走了,而这次被攻击的智能合约是由开发者投资的。这一次没有巨鲸持币者。现有的提案是通过非常规手段将被盗代币的所有权归还原主。不幸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手中没有大量代币来投票支持这一提案,而绝大部分普通用户又没有投赞成票的动机,毕竟被盗的又不是自己。这是链上治理之争的主要误区,并没有考虑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内在冲突。在学中,我们称之为集体行动问题,即,每个人都会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即使另一种选择更有利于整个群体。相比于所有人都团结一致追求集体利益,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终势必会损害集体利益。现在,假设这个提案是在链下模型中提出的,即使存在巨鲸,他们也无权左右治理模型。在区块链遭到黑客攻击之后,大多数用户都有权改变整条链的方向,而且整个过程将更加民主。在第二个例子中,开发者将拥有与用户同等的投票权,而非像链上投票那样成为弱势群体。没有一个群体会觉得需要避开正式的立法程序,因为每一方都有公平发声的机会。

观点:NEAR协议抢先实施EIP-1559 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开放性网络平台NEAR Protocol (NEAR)已于近日迎来主网。该网络目标是与以太坊竞争,争夺智能合约开发者。与此同时,NEAR也采用了EIP-1559提案,而根据加密货币研究员Hasu的分析表明,NEAR所采用的设计可能存在严重的错误,这会导致市场有强烈的动机来规避其目前的机制,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EIP-1559大大改变了当前以太坊的费用模型,其带来了很多实质性的好处,其中之一是使用户更容易预测费用,几乎完全消除了出价过高的情况。乍一看,NEAR完全是复制了以太坊的EIP-1559。

例如,以太坊中每个区块的最大费用变化为12.5%,区块时间大约为12-13秒,而在NEAR中,每秒区块时间的最大变化为1%。但再细看,NEAR所实施的EIP-1559有两个大的不同:1.用户无法在协议中打赏(激励)区块生产者;2.它向智能合约支付基础费用的30%。综合考虑,NEAR的解决方案不仅不能改善结果,反而会使结果变得更糟。通过禁止向区块生产者支付费用,NEAR的解决方案会鼓励形成一个交易优先权的“黑市”。通过向应用开发者增加一个强制租金,其只会强迫应用向用户退款,甚至可能在此过程中破坏它的EIP-1559。(Deribit Insights)[2020/10/20]

观点:15项政策加码区块链人才建设,人才难题还需企业一起破: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蔡亮表示,今年地方政府和央企也落地了很多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对于区块链研究型人才、底层开发人才、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明显上涨。但是目前合格的存量区块链人才仅占需求量的不到10%。另据国际权威咨询机构Gartner预测,中国区块链人才缺口将达75万以上。

不仅企业在抢人,全国各地也在落实区块链发展举措,加速人才争夺。据统计,仅从2019年10月24日后至今,国内从教育部等部委,到各省市,共出台了15项区块链人才相关的政策,从科研补贴到住房补贴,海南、泉州、成都等地更是开出了百万元的人才扶持计划,全国各地都在“筑巢引凤”。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约有35所高校开设区块链课程或专业,仅占全国近3000所院校数量的1%左右。远水解不了近渴,当下市场现存的迫切需求或许只能靠企业来助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上,标准问题十分重要,这样就能确保区块链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也能在源头上避免产生人才泡沫。区块链的大潮伴着政策的强力支持奔涌而来,区块链人才站上潮头,未来,填补几十万的人才空缺,企业的参与为人才发展搭上云梯,帮助区块链更多更快的产业落地。(PANews)[2020/7/31]

-图中堵在路上的所有司机都在想:“如果这帮蠢蛋愿意乘坐公交车,我现在早就到家了”-为什么要实行链下治理?

一旦有提案达到了投票阈值,链上治理就会自动更新。这势必会削弱节点运营者对于是否安装更新的决定权。而如果财富分配不均,巨鲸们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用户和节点运营者的权力势必会被削弱。只有当节点运营者掌握了是否安装硬分叉的决定权之时,才能像前文提到的那样在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形成制衡,从而实现权力的平衡。如果节点运营者和用户遵循了链上治理的流程,他们就会被剥夺权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拒绝硬分叉更新。最重要的是,VladZamfir强调说链上投票并不能抵御女巫攻击;推而广之,在一个已经对他们不利的模型中,所有全节点参与者都会被剥夺其应得的参与权。链下治理就没有这些问题么?当然有。是的,依然有可能出现一个群体支配另一个群体的情况。是的,集体行动问题依然存在。是的,财富分配可能照样不均。不同之处在于,51%攻击只会发生在链上,而非链下。在链下治理中,开发者可以表达自己对平台发展方向的期望,而且通常在协议硬分叉更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至少在区块链平台的早期阶段是如此。节点运营者也会参与到讨论中来,表达他们对更新的忧虑,最后通过选择是否更新协议来做出最终的决定。只要他们决定继续参与和投资这个平台,用户和持币者每天都会进行投票。这些群体的身份是相互独立的。利益相关者和平台之间的期望是相互的:开发者、节点运营者、用户、以及持币者各自对区块链有不同的期望,而平台作为一个有机体,对每个群体的期望也不相同。这一社会等级制度为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上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人本身,而非区块链或密码学货币。两种治理模式都无法避免集体行动问题。但不同之处在于,链下治理在调整和改变方面更具灵活性,可以比链上治理更灵活地避免集体行动问题。结论

准此,在很多潜在的治理问题上,开发者、矿工、用户以及持币者显然各有各的算盘。因此,作为利益相关者,这四类群体在每个问题上都会提出相互冲突的解决方案。Zamfir就这一话题发表了一份尖锐的声明:参与者的信息和动机限制了他们的参与,但这两点需要结合深层文化背景及他们的个人背景加以理解。参与者的信息和动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但不会立即改变,也不会独立于彼此的动机和知识状态而改变。在我们的案例中,改变治理方式的过程并不神奇,而是非常人性化的。成功的治理模型是面面俱到的,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和调整。一切法规都应被视为有生命力的,能够不断成长。区块链的治理模型是一个不完美的系统。但是,它可以在各群体之间形成制衡,来维系整个平台的平衡,杜绝少数派专政的可能。链上治理绝非民主,而是专政的代名词。感谢VladZamfir。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水星链

[0:15ms0-0:90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