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中本小葱,整理:殷耀平,Odaily星球日报经授权发布。数字金融已然成为全球金融行业关注的重要焦点。而区块链作为炙手可热的金融科技,被认为具有推动金融业变革的巨大潜力,国内以央行为代表的各级金融机构、互联网科技巨头以及相关研究机构都在该领域积极探索和深耕布局。1月15日,“破界?融合区块链与数字金融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开幕致辞中,从正反两方面深度剖析了区块链对金融领域所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关于数字技术的数字交互、数字信任、数字货币,将重构现行金融模式,中国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金融市场,也必将是技术竞争和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李礼辉指出。作为金融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他认为,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技术对现行金融体系的变革和影响既有“亮点”,也有“暗点”。李礼辉指出,这种变革性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数字交互,可能打造零距离、弱中介的经济架构。区块链技术的“亮点”在于,它具有分布式、端对端、开源式、多中心的特征,有助于在商业社会的经济主体之间构建起“直接可靠的数字交互”,特别适用于交易对手多、交易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离散程度高的实际场景。与此同时它的“暗点”是,端对端、弱中介的数字交互可能会冲击金融业的中介地位。中介是金融的内核和本源,如果金融中介的经济职能被淡化,那么金融中介业务的空间就可能被压缩,因此在数字化的时代,金融业必须创新自己的中介功能定位。第二、数字信任有可能推进,高效率、低成本的信任普惠。数字信任的价值在于,能在广域、高速的网络中,建立零时差、零距离的认证工具,节省信任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数字信贷领域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这是创新型金融的“亮点”。但同时,这也会成为守旧型金融的“暗点”。如果金融机构的内部成本总是高于市场的平均成本,它对应的业务就可能被淘汰,金融机构也可能会失去核心的竞争力。第三,数字货币可能导向超主权、超银行的金融颠覆。李礼辉特别强调,应对全球性的数字货币保持警惕,因为它可能导向金融颠覆。这种颠覆性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超主权。货币本质取决于公众的信任,全球有可能会出现超主权的数字货币系统,并且这种货币也许不再有明确的国别标签,只要它具备全球性的数字信任即可。一个是超银行。像Libra这样的数字货币有可能从支付清算入手,逐步进入储蓄、融资、投资、保险、资产交易等领域,渗透平民大众的经济生活,博取金融业的市场,这时也许就不再需要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此外,对于未来该如何推动数字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李礼辉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掌握数字技术的主导权。他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明确数字产业的政策,鼓励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培养我们自己的数据科学家、算法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网络安全专家,掌握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建立全球性的竞争优势。第二、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整合和贡献。应该穿透行政性的数据孤岛,实现公众数据的贡献,穿透局域性的数据孤岛,建设专业化的数据库。第三、鼓励企业创新。他认为,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同样可以造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应该做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能够创造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以下是李礼辉在论坛现场的演讲全文,由小葱APP整理。
李礼辉:央行法定数字货币采用并行技术路线 央行中心管理模式:金色财经消息,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清华五道口云课堂上表示:央行法定数字货币采用并行技术路线,坚持央行中心管理模式:
1.现有的区块链技术无法达到超大市场零售级别的高并发需求,目前宜保持技术中性,不依赖单一技术。
2、可能采用“赛马”机制进行技术路线竞争,指定不同机构采取不同技术路线并行研发,通过技术竞争和市场选择实现法定数字货币的系统优化。
3、中央银行应该会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以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可靠性,保证货币调控的效率。
4、央行对智能合约一直保持审慎的态度,但可能会支持有利于货币只能显示的智能合约技术应用。[2020/6/20]
2019年刚刚过去,回顾过去这一年,我们看到数字技术的变革正在重构金融体系,而这种重构,我的理解,正是今天峰会的主题,一个是“破界”,一个是“融合”,我今天说三个方面。第一,数字交互,可能打造零距离、弱中介的经济架构。在座各位所熟悉的商业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主体各自独立,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链接的环节众多,效率比较低,成本也比较高。而现在,数字技术正在打造一个立体交互的世界,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分布式、端对端、开源式、多中心的特征,有助于信息的并行传递,实现信息共享、管控、并行交叉,有可能重构技术架构、再造商业模式。特别是在交易对手多、交易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离散程度高的场景中,可以构建时空折叠、立体交互的商业架构,提升合作的效率和运营的效率。这里的亮点是“直接可靠的数字交互”,特别适用于高并发、多平台的金融交易场景,就跟中钞研究所研究的“数字票据”一样。但这里也有“暗点”,那就是端对端、弱中介的数字交互有可能会冲击金融业的中介地位。我们都知道,做金融的,恰恰是频繁交互的经济结构赋予金融业至关重要的中介地位,包括信用中介、交易中介、支付中介,“中介”是金融业的本源,是金融业的财源。而在数字化的金融市场中,如果我们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机制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定价、智能撮合机制,有可能建立公平、对等、点对点的直接交易的机制,从而淡化中介。金融的内核在于中介,所以“数字化的市场”这样一种去中介的效应,有可能会冲击传统的金融模式。如果金融中介的经济职能被淡化,那么金融中介业务的空间就可能被压缩,因此在数字化的时代,金融业必须创新自己的中介功能的定位。第二、数字信任有可能推进,高效率、低成本的信任普惠。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数字信贷领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一是应用数字技术对人、或者物进行特征的识别和时空的定位。这样就可以认证身份,确认点对点、端对端的控制、指挥、调节的权利,也可以对物权进行认证,对物品进行认证,确认物权的价值和它的归属。二是通过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信任的问题。应用区块链的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等技术,可以通过算法程序来表达规则,这就可以自行确定并自动执行交易各方认同的商业条款,而且可以引入法律规则和监督控制的节点,我们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与此同时,我们用大数据的技术,并通过数据挖掘判别企业法人或者自然法人的信用状态,发现信用、发掘信用的价值。数字信任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它的价值在于,可以在广域、高速的网络中,建立零时差、零距离的认证工具,提高物联网的实际效率和运行的可靠性,也可以在信任未知、或者信任薄弱的环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节省信任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加持商业信用。数字信任的主要优势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普惠性,这将是创新型金融的“亮点”,但同时,也会是守旧型金融的“暗点”。那些把握核心数字技术和应用能力的企业,有可能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获得优于同行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今天参加会议的很多银行、微众银行、光大银行等等。但是如果金融机构的内部成本总是高于市场的平均成本,那么它对应的业务就可能被淘汰,金融机构也可能会失去核心的竞争力,这就将重构金融服务和金融管理的模式。第三,数字货币可能导向超主权、超银行的金融颠覆。关于法定数字货币,我觉得它的“亮点”是,它可以强化支付系统的公共属性,节约现金流动的成本,推进普惠金融;可以为数字资产交易提供端对端的、可靠的支付工具。但它也有“暗点”,特别是对商业银行来说,在法定数字货币的这种发行机制下,公共存款可能从商业银行转向中央银行的,这就会削弱商业银行的初始信贷能力和盈利能力。关于虚拟货币,我这里也只说两点。第一、它的技术性缺陷在于,就像在在去中心化的公有区块链的架构中,全网验证需要超大规格的数据同步,因此这种虚拟货币到现在也没有办法解决交易效率和规模化应用的问题。第二、虚拟货币还存在经济性缺陷,这种缺陷在于它的价值不稳定,它的投机性太重。比如2018年,比特币的最低价格跌到3150万美元一枚,比最高价的19,000多美元跌去了84%,所以我认为就目前来说,虚拟货币还很难进入大众化的交易和支付场景。关于全球性的数字货币,我觉得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它可能导向金融颠覆。一是超主权。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地位,本质上取决于公众的信任,所以弱小国家如果遭遇特别重大的经济困难,它的主权货币就可能失去国民的信任,就可能被全球性的数字货币所取代。发达经济体的主权货币可能会成为全球性数字货币的锚定对象,但货币的主次地位将会更替。全球有可能出现几个超主权的数字货币系统,而且全球性的数字货币也许不再有明确的国别标签,最为重要的是,公众认可的全球性的商业信用,以及全球性的数字信任。二是超银行。比如Facebook推出的Libra,它的目标是,提供可以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点对点、端对端的交易和转账平台,形成可以覆盖全球各个角落、覆盖全球几十亿人口的金融基础设施。这就可能从支付清算入手,逐步进入储蓄、融资、投资、保险、资产交易等领域,渗透平民大众的经济生活。在这时候,也许就不再需要商业银行,不再需要第三方的支付机构,它们有足够的能力来竞争、来博取金融业的市场。综上所述,关于数字技术的数字交互、数字信任、数字货币,将重构我们的金融模式。中国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金融市场,也必将是技术竞争和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总shuji最近明确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总shuji的讲话从数字经济国家战略的高度,指明了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和基本原则,也就明确了数字金融发展的战略方针。未来我们要怎么做呢,在这里我提几点建议。第一、我们要掌握数字技术的主导权。国家应该进一步明确数字产业的政策,鼓励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培养我们自己的数据科学家、算法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网络安全专家,在数字技术的关键领域,掌握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在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的关键领域,建立我们自己的、全球性的竞争优势。第二、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整合和贡献。数据是资源,数据是财富,数据也是竞争力。数据的一致性和延展性越高,数据的专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就越高。所以我们应该穿透行政性的数据孤岛,实现公众数据的贡献,我们也应该穿透局域性的数据孤岛,建设专业化的数据库。第三、鼓励企业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市场获客的能力和成本控制的能力。规模化经营可以造就的竞争力的效应,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同样可以造就。企业的技术创新应该做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能够创造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推进技术、资本、数据、市场等等资源的整合,以效益为中心,重构商业合作的模式,这就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现场 |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法定数字货币可以推进普惠金融:1月15日上午,由易趣财经、一本区块链、《金融理财》杂志社主办的“破界·融合”区块链与数字金融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指出,数字货币可能导向超主权、超银行的颠覆、法定数字货币可以推进普惠金融,不过可能导致公共存款从商业银行转向中央银行,可能会削弱商业银行初始的信贷能力。对于虚拟货币,实际上存在经济型的缺陷,比如价格不稳定。[2020/1/15]
声音 | 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虚拟币存在技术性和经济性缺陷:金色财经报道,近日,原中国银行行长、现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组组长李礼辉作了以“区块链技术变革与产业创新”为主题的内部交流。李礼辉认为,虚拟币存在技术性和经济性缺陷;数字资产市场理论上有可能建立公平对等、点对点的直接交易机制,从而淡化中介甚至取消中介;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有可能对传统的金融机构造成颠覆性冲击。[2019/12/31]
声音 | 李礼辉:加快数字金融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区块链金融监管: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在《中国金融杂志》上发文称,区块链底层技术尚未成熟,规模化可靠应用的技术瓶颈有待突破,我们处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我国的区块链金融标准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刚刚起步。关于区块链金融的技术标准、安全规范和认证审核制度,还不够完善;关于区块链金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明确。应在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应该加快数字金融制度建设,抓紧建立数字信任机制,抓紧制定区块链金融监管、数字资产市场监管、数字货币监管、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等数字金融制度。
二是应该抓紧完善关于区块链金融的技术标准、安全规范和认证审核制度。明确数字资产的法律定义,明确智能合约的合同性质及其有效性,明确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及其行为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是数字金融势必进一步强化金融的全球化。在数字金融全球制度建设中,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并努力争取话语权。应该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促进达成监管共识,建立数字金融国际监管统一标准。[2019/11/20]
声音 |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李礼辉:区块链金融应用仍欠缺核心竞争力:8月16日,据科学网消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表示,区块链在金融方面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资金清算、资产托管、资产登记、保险服务等。近一两年来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取得了局部突破。尽管如此,区块链技术规模化的商业应用还需要突破:隐私保护技术、真实性监督机制、避免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的漏洞同时实现可控的业务逻辑修正和合约升级、密钥技术、满足金融系统可用性与业务持续性的要求,并使信等机制、数据保存方式等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接受与认可等一系列技术瓶颈。由于这样一些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仍然不具备传统金融IT系统的核心竞争力。[2018/8/16]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