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月29日-30日,国际金融论坛2021春季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论坛“数字货币与未来数字化转型”环节,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进行了分享。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本次研讨会。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我很荣幸参与其中。虽然2018年底我离开中国人民银行到中国证监会工作,但我依然关注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在此,我想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分享一下我对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解和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近期大家都关注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4月28日的答记者问上,对数字人民币进行了评论,他说“它的真正用处,是帮助政府看到所有的实时交易。比起应对国际竞争,这和他们自身金融系统内发生的事更相关些”。
我认为,“帮助政府看到所有的实时交易”并非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实验的动机。在我国,人们已习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许多人身上已不再携带现金。事实上,第三方支付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所有实时交易的透明化;当然也引发了数据隐私保护、可匿名性、垄断、监管透明度等问题。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央银行有必要主动创新法定货币发行和流通方式,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以优化法定货币支付功能,缓解私人数字支付工具的冲击,提高法定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
国际证监会组织:高波动性的加密资产可能不适合大多数散户消费者:金色财经消息,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在与成员国进行了两个月的磋商后,于周一发布了一份报告。该组织在报告中说,监管机构需要更严格的工具来应对新一代更年轻的非专业投资者。
IOSCO是证券监管机构的国际政策论坛,其成员包括美国SEC和英国FCA,这些机构成员监管着全球130个司法管辖区95%以上的证券市场。
IOSCO主席Ashley Alder今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创新技术和社交媒体正在改变散户投资的重要方面。”
周一的报告明确指出,加密货币交易是该集团关注的高风险且往往不受监管的活动之一。IOSCO的报告称:“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上的交易往往没有投资者和市场保护来应对欺诈、操纵、内幕交易和抢先交易等问题。”该报告列出了一些监管机构长期以来认为被滥用的金融活动。“高波动性的加密资产可能不适合大多数散户消费者,”报告补充说。(CoinDesk)[2022/3/21 14:09:29]
一直以来,我把私人支付工具的“去现金化”,以及“去中心化”私人数字货币的兴起,称为“MorningCall”。中国央行是最早对“MorningCall”反应并积极行动的中央银行之一。鲍威尔所说的“政府看到”或“不看到”,或许更多指隐私保护与监管合规的平衡,前段时间周小川行长已从可控匿名的角度进行了很好的阐述。
Fore Elite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发行虚拟资产基金:3月7日消息,Fore Elite Capital宣布已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Fore Elite于2022年开始获准根据证监会的“管理投资于虚拟资产的投资组合的持牌公司的备考条款和条件”管理和分配100%的虚拟资产基金。这使Fore Elite成为第四家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的虚拟资产管理公司。同时,该公司透露已成功发行专为专业投资者设计的主动管理型虚拟资产基金。此外,Fore Elite透露其已于2022年2月28日获得了来自Fore Elit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叶Ejoe Ye和火币集团的1亿美元的种子资金。Fore Elite计划向专业投资者开放其多策略基金。(PR Newswire)[2022/3/7 13:42:18]
在那个答记者问上,鲍威尔还对数字货币是否会挑战美元地位进行了评论,他总体上认为不用太担心。国际上关于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会替代美元的讨论很多。我认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国际贸易和跨境支付目前大都基于美元展开。尽管有些全球稳定币,比如Libra,旨在解决跨境支付的痛点,但削弱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一定是CBDC的目标,主权货币数字化本身有其内在的逻辑。长期看,数字货币或数字支付工具的出现当然有可能改变现有格局,但那是数字化进程和市场选择后自然演进的结果。
动态 | 证监会2020年系统工作会议:积极探索区块链等创新金融科技的应用:中国证监会召开2020年系统工作会议,会议强调,2020年,证监会要以科技监管为支撑,进一步增强监管效能。推进监管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监管模式。加强对证券期货行业科技的监管,推动提升行业科技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区块链等创新金融科技的应用。(中国证监会官网)[2020/1/17]
而对鲍威尔先生的另外一句话,我颇有感触:“在我们已经拥有高度进化的支付系统的世界里,我们有FedNow和其他即时可用的资金。在这种环境下,央行的数字货币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其实谈的是,央行数字货币怎么定位?应在什么场景中应用?发挥什么作用?目前各方争议不小。
下面,我想从七个方面谈谈央行数字货币研发需要考量的重点。
一、技术路线。基于账户,还是基于代币?从公开报道看,数字人民币采用了账户路线,而有一些国家则选择了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加密货币技术路线。我个人理解,基于账户和基于代币两条技术路线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实质上代币也是一种账户,只不过是新型账户——加密账户。相比传统账户,用户对加密账户的自主掌控能力更强。早在2014年,我们就对包括E-Cash和Bitcoin在内的中心化和非中心化加密货币有过深入的研究,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央行早期的数字货币实验与加密货币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期待掌控加密货币的钥匙而不是绕道而走。当时,我们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开发出准生产级的央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但在落地实施的反复权衡中,还是选择从基于传统账户的技术路线起步,这是一种务实的选择。我记得,在人民银行工作的时候,周行长一直教导我们,他说要有长期技术演进的理念,要动态地去看技术的变化。他的教导富有启发,我想我们有必要以动态的眼光去看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央行数字货币也会吸纳各种先进技术,不断完善其技术架构体系。
政策 | 香港证监会:现时于香港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达数十个,部分平台可能决定不会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向证监会申领牌照:香港证监会刚刚发布《有关虚拟资产期货合约的警告》和《立场书:监管虚拟资产交易平台》。香港证监会:现时于香港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达数十个,在投资者保障方面引起了严重关注。部分平台可能决定不会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向证监会申领牌照。这是它们的自由选择,只要它们能确保在其平台上买卖的虚拟资产并非《证券及期货条例》下的“证券”或“期货合约”即可。主要的发牌条件包括规定平台营运者仅可向专业投资者提供其服务,必须制定严格的纳入准则以筛选可在其平台买卖的虚拟资产,以及仅向充分认识虚拟资产的客户提供服务。此外,平台营运者将须采用信誉良好的外间市场监察系统,以补足其本身的市场监察政策及监控措施。平台营运者亦应确保,就保管虚拟资产所涉及的风险而投购的保险时刻生效。[2019/11/6]
二、价值属性。央行直接负债,还是运营机构负债?本质区别在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一栏,记录的是终端用户的央行数字货币还是代理运营机构的准备金。如果运营机构向中央银行存缴100%备付准备金,以此为储备发行数字货币,这样的央行数字货币在国际上被称为合成型CBDC,类似于香港的发钞行制度,这个模式引起了包括中国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很多机构的研究关注。当然一些国家采用的仍然是传统央行直接负债模式。
动态 | 港证监会加密新规 将对通过监管的平台发出牌照:据香港证监会官网,证监会将在其监管沙盒内,探索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是否适宜受到规管,并会观察有意从事有关业务的平台运营者在沙盒环境中的运作情况,以及它们能否符合建议的监管规定。如果证监会在此阶段结束时认为适宜对平台运营者作出监管,便会考虑发出牌照及对它们进行密切监察。否则,证监会可能认为由于无法充分处理所涉及的风险、以及不能确保投资者会得到保障,不发出牌照。证监会正密切留意虚拟资产的发展,并可能在适当时候发出进一步指引。[2018/11/1]
三、运行架构。双层,还是单层?我曾在2017年《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一文中提出“商业银行传统账户数字货币钱包”的架构体系,以避免央行数字货币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目前,双层架构正逐渐形成各国的共识。数字人民币也采用双层运营体系。我个人以为,双层运营与单层运营也并非二选一的关系,就像出租车与公共汽车,二者似可并行不悖,兼容并蓄以供用户选择。我们可设想,如果央行数字货币直接运行在以太坊、Diem等区块链网络,那么中央银行可借助它们的BaaS服务,直接向用户提供央行数字货币,而无须借助中介机构。单层运营可以使央行数字货币更好地惠及没有银行账户的群体,实现金融普惠。
四、是否计息。有些人对央行数字货币计息存有疑虑,担心会引发存款从商业银行转移到中央银行,导致整个银行体系信贷能力萎缩,成为“狭义银行”。近年来,各国央行对于CBDC的狭义银行影响似乎已不再那么“畏惧”。比如欧洲中央银行的数字欧元报告提出所谓的分级计息系统,以可变的利率对不同数字欧元持有量计息,以减轻数字欧元对银行业、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传导的潜在影响。数字人民币目前不考虑计息。
五、发行模式。发行,还是兑换?货币发行与兑换的区别在于:前者由中央银行发起,属于主动供给;后者由货币使用者发起,属于按需兑换。央行数字货币的生成是发行还是兑换?取决于它的定位以及货币政策的需要。如果只是M0替代,那么它和现金一样,是按需兑换;如果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通过资产购买的方式,向市场主动发行数字货币,则是扩表发行。扩表发行须界定合格的资产类型,以适当的数量和价格进行操作。
六、智能合约。有人担心加载除法定货币本身功能外的智能合约,会影响其法偿功能,因此建议对央行数字货币加载智能合约持审慎态度。而加拿大、新加坡、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等开展的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项目均实验了智能合约。我个人观点,数字货币不能只是对实物货币简单的模拟,而若要发挥“数字”的优势,未来的数字货币一定会走向智能货币。当然,前期我们也观察到一些由于智能合约安全漏洞而引发的系统灾难,说明该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改进。所以央行数字货币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宜从简单的智能合约起步,逐步扩展其潜力。
七是监管考量。刚才提到,我们需要在隐私保护与监管合规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KYC、反、反恐怖融资、反逃税是央行数字货币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则要充分考虑用户个人隐私保护。央行数字货币的隐私机制设计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最近欧洲央行对于数字欧元的公众咨询结果也显示,参与咨询的居民和专业人士都认为隐私性是数字欧元最需要关注的设计特征。我个人认为,在数字世界中,数字身份的真实性问题、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或涉及更大的社会治理命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研究。
总的来说,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问题,还涉及到法律法规、金融稳定、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国际金融等更广泛的领域,有许多问题仍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尤其是,当前数字美元、数字欧元、数字日元似已蓄势待发,与他们相比,数字人民币的竞争力在哪?更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以上是我的一些基本观点,纯属经验之谈,实际上也还需要再经受实践的考验。特别想说明的是,我已离开人民银行,所说的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也不代表我现所在机构。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