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表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技术对货币的影响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比特币已经引发了全球大规模的数字货币实验。数字时代已然来临,数字货币时代也必将来临。
日前,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在《比较》杂志上撰文,阐述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
技术对货币替代的影响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
姚前在文章中回顾了货币形态的变化,由于技术推动,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到电子货币的演化,目前已经延展到信用货币、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等更广义的货币层次。
而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对货币演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入。
香港证监会:观察到某些未获发牌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使用不当的经营手法:8月7日消息,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发文称,观察到某些未获发牌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使用不当的经营手法,包括讹称已向证监会提交申请、不符合证监会规定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未获发牌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在香港营运的既有公司。证监会警告称,某些未获发牌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正误导公众,讹称已向本会提交牌照申请。而其他未获发牌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可能曾公开宣布有意向证监会申领牌照。公众目前可接触的大部分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均不受规管。[2023/8/7 21:29:24]
这种影响正引起各国中央银行、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北京试点“证监会版”监管沙盒: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将拓展到“2F”:金色财经报道,据北京日报消息,北京证监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近日公布首批拟纳入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的16个项目名单。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本次试点项目的一大亮点是,证券行业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创新了试点项目,将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由2B(批发)、2C(零售)、2G(政府)拓展到2F(金融机构),极大激发了行业想象空间。[2021/11/21 7:02:29]
姚前文章中称,除了交易转账功能,货币往往因价值而动,哪里的价值更稳定,收益更高,货币就往哪里流动。而这种流动,就发生了货币的替代。这种货币替代,小的可引发人世间的种种悲喜剧,大的可引发为了抢夺货币主导权的“战争”,比如以邻为壑的汇率战、各种贸易/货币联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博弈等。
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央行数字货币需要7个方面的思考:在国际金融论坛2021年春季会议“数字货币与未来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发表了题为“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与思考”的演讲。他认为央行数字货币需要7个方面的思考:1.技术路线,是基于账户型还是基于代币型。我国数字人民币采用的是账户类型,但在某种方面与加密货币的设计思路一脉相承;2.价值属性,选择央行负债还是运营机构负债;3.运行架构,选择单层还是双层,目前双层架构成为各国共识;4.是否计息,当前数字人民币暂不考虑计息;5.数字货币是选择发行还是兑换;6.是否选择智能合约,还需要审慎态度,数字货币不是对事物货币的简单模拟,智能合约的整体成熟度优待考虑,在具体应用时,需要从简单开始逐步升级;7.监管,在设计央行数字货币时一方面要考虑反、反逃税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大众隐私保护。以上都是我国在实践央行数字货币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2021/5/30 22:56:27]
以往的货币替代是因为货币的价值内涵发生变化,可以称为“古典货币战争”,而现在由于技术而引起的货币替代可称为“新型货币战争”。
证监会姚前:区块链用于监管 正在区域股权市场试点:10月21日消息,今日,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科技与创新”平行论坛上,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谈及区块链在监管上的应用及其进展情况,其中,姚前主要以证监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应用金融科技,尤其是区块链技术,打造新一代的金融基础设施作为案例,来进行讲述。
姚前表示,之所以选择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展开这样一个实验,本意是为了夯实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石,提升区域股权市场的品质,为中小微企业的股权融资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财联社)[2020/10/21]
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技术对货币的影响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并将继续演绎、拓展和深化。它甚至还可能引发整个货币金融体系变革,因此引起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
比特币引发的“新型货币战争”才刚刚开始
姚前认为,这场“新型货币战争”可追溯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央银行的声誉及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中介功能受到广泛质疑,奥地利学派思想回潮,货币“非国家化”的支持者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不以主权国家信用为价值支撑的去中心化可编程货币“横空出世”。
Libra白皮书指出:“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现在看,其宏大使命未必一定成功,但对于这样的愿景,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至少在技术方面抑或在模式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参考和选项,有益于社会的进步。
比特币引发了全球大规模的数字货币实验。
姚前认为,“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兴起,更像是闹钟,唤醒了中央银行应重视法币价值稳定,唤醒中央银行不能忽视数字加密货币这一难以回避的技术浪潮,唤醒中央银行应重视央行货币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
早在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究,论证其可行性;2015年,持续充实力量展开九大专题的研究;2016年,组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
2016年之后,各国中央银行也开始行动起来,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央行加密货币实验,比如,加拿大的Jasper项目、新加坡的Ubin项目、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Stella项目、泰国的Inthanon项目,还有我国香港的LionRock项目等。
这是一条全新的赛道,参加者有私人部门,有公共部门,有主权国家,有国际组织,有金融机构,有科技公司,有产业联盟,有极客,有经济学人……总体看,这场“新型货币战争”才刚刚开始。
各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央行数字货币实验进展迅速
与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不同,法定数字货币或央行数字货币“根正苗红”,不存在价格不稳定和合规性问题。
有些经济体选择了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加密货币技术路线,比如,加拿大的Jasper项目、新加坡的Ubin项目、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Stella项目、中国香港的LionRock项目、泰国的Inthanon项目,而有些经济体则摇摆不定,对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依然存有争议。
区块链技术具有难以篡改、可追溯、可溯源、安全可信、异构多活、智能执行等优点,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雏形,是新型的价值交换技术、分布式协同生产机制以及新型的算法经济模式的基础。当前,各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央行数字货币实验进展迅速,内容已涉及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交易性能、身份认证、券款对付、款款对付等广泛议题。
姚前认为,作为一项崭新的技术,区块链当然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与不足,但这正说明该技术有巨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
姚前最后表示,虽然各国“引而不发”,至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央行数字货币,但无论是数字美元方案,还是数字美元计划白皮书,均表明美国已正式加入“火热的央行数字货币战局”。
数字时代已然来临,数字货币时代也必将来临。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