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贷在经过一轮暴击后,似乎暂停了袭击,近期没有再听到大规模闪电贷袭击问题出现。
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近期爆火的项目及之前被攻击的项目都在安全方面下了功夫,还有一种是黑客们最近在酝酿别的攻击方式。
对于这个功能,它带来的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呢?
我们先来看下闪电贷的由来,以及它能够做什么。
在现实中,人们用的最多的金融产品莫过于理财和贷款,理财是在银行及各类金融平台进行定期存入而获取利息,贷款额度的评估则是有信用评估和资产抵押两种方式决定。
理财在去中心化金融由流动性挖矿这一方案代替,而借贷在DeFi爆发之前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直到闪电贷的出现,它也被认为是DeFi最伟大的创新之一。
Jindo Inu(JIND)遭闪电贷攻击,攻击者疑似利用代币销毁机制漏洞:金色财经报道,据CertiK监测,Jindo Inu (JIND) 遭到闪电贷攻击。攻击者疑似利用了代币销毁机制中存在的漏洞。[2023/6/10 21:28:44]
闪电贷最早由Marble协议于2018年提出,当时开发者的想法是通过智能化合约完成的零风险贷款。智能合约平台一次性处理交易,如果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整个交易就会回滚,就像贷款根本没发生一样。?
重点是区块链交易回滚这个特性,用户和合约发起一笔交易,合约借给用户一笔钱,然后同样的用户在这个交易里还回借出的金额和相应的利息就可以了。如果没还那么这个交易就会被判定不生效,然后被回滚,也就不存在借款转移的事情了。这在传统观念来说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借贷既不需要信用也不需要抵押品。?
CertiK:pandorachainDAO项目遭受闪电贷攻击:金色财经报道,据CertiK安全团队监测,北京时间2022年6月22日19:52:57,pandorachainDAO项目遭受闪电贷攻击,导致了价值约12.8万美元的资产损失。[2022/6/23 1:25:12]
大多数投机者们利用闪电贷在一家价格较低的DEX买币,然后在另一家DEX以较高价格卖出,获得差价收益。
然而,闪电贷用在那些安全系数不够的交易所并且使用大资金的话很容易出现安全事件,这也是近期多个项目出现闪电贷攻击的主要原因。
拿黑客借ETH闪电贷为例,攻击步骤是这样的:
xToken闪电贷攻击事件导致损失450万美元,将关闭xSNX产品并构建补偿计划:8月30日,DeFi质押平台xToken遭受攻击后发布后续调查报告,此次攻击系xSNX合约漏洞被利用,并称本次持有人的损失约为450万美元,将停止提供xSNX产品。xToken称,能够调用「callFunction」函数是漏洞的根源,该函数应该只能从dydx的SoloMarginflashloan合约中调用,但错误的require语句允许该函数可公开调用。xSNX将在本周进行合约升级,将合约中的所有资产兑换为ETH,更新后用户可赎回。此外,团队表示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基于XTK的补偿计划。律动此前报道,8月29日,PeckShield「派盾」预警,xToken遭到闪电贷攻击,目前损失金额不详,请用户注意风控。[2021/8/30 22:46:13]
1、攻击者到闪电贷平台借一大笔ETH,然后把这些ETH放到某DeFi平台进行流动性挖矿。
2、黑客操控价格并利用某些设计上的漏洞操控系统的判断。
3、这时该DeFi项目的代币水涨船高,黑客们用该DeFi项目的代币换回ETH,完成了整个流程。
4、如若进行重复操作,即可获得巨额回报,并且在合约中取回或者在DEX卖掉获得的超额资产。
5、完成了所有过程,攻击者再拿一部分钱归还之前在闪电贷中借到的钱。
而近期发生大额闪电贷事件的新闻有:
10月26号,HarvestFinance项目遭受闪电贷攻击,损失约2400万美元。
11月12日,DeFi借贷协议Akropolis遭到网络黑客利用闪电贷进行攻击,造成了200万美元的损失。
11月14日,ValueDeFi协议被黑客攻击并盗走740万美元的DAI,随后归还了200万美元。
11月17日,基于以太坊的DeFi平台CheeseBank因黑客攻击遭受了330万美元的损失。
11月17日,起源协议OriginProtocol稳定币OUSD遭闪电贷攻击,共损失225万美元的DAI和100万美元的ETH。
黑客们以此方式来玩弄一些有漏洞的项目,事后便耀武扬威地在项目留下一串文字,告知该项目是有问题的。
但闪电贷这样的操作我认为是有极大利好的,即便是在黑客攻击频发的状况之下,它本身是将现实中的贷款更好的迁移至了链上,并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通过攻击,可以让项目都重视到安全方面的问题,而这时,金融的另一方面——保险便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Cover爆发之后,这个赛道将会涌现出更多的项目,帮助项目及用户保护资金安全。
DeFi的乐高积木已经越来越多了,闪电贷只是一个引爆点,未来“合约即法律”将会被更多人所感知。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