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圈内人发现Fcoin交易所有些异动:团队某些关键人员失联,用户无法再提币。
据传出现问题的导火索是Fcoin创始人在未和公司员工商量的情况下销毁了团队持有的7亿枚FT平台币。此事引发员工不满,希望公司进行补偿,而双方暂时未能谈妥,导致某些员工一怒之下毁掉了交易所的某些数据,网站无法正常运行。
此事的内幕虽然还有待证实,但交易所本身发生故障却是事实,应该引起广大用户的高度警觉。
声音 | 21世纪经济报道:币圈的第二轮清洗已成定局:今日,21世纪报道刊文《区块链监管“捉妖”》。文章表示,从近期监管动作看,上海、北京、东莞、深圳、杭州、河南、内蒙古等多地监管已经纷纷出手,对数字货币交易所相关活动进行摸底排查。记者梳理近期监管文件,从针对的目标看,挖矿、交易所、空气币都未逃脱监管视线。单单从11月份来看,多地的监管操作开始密集。此外,文章指出,币圈的第二轮清洗已成定局。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一锋表示,这个是可以预期的。中央重视区块链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不代表支持虚拟货币的交易和打着区块链旗号的非法金融行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对现实经济活动的支持中去,脱虚向实,投入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中去。[2019/11/26]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整个国家在经济上就好像突然踩了一个大刹车。疫情发展到现在,湖北和武汉的状况依然处于胶着状态,爆发的高峰期可能还未真正到来。湖北和武汉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则全国的整体疫情就无法得到改善。
动态 | 江卓尔:按以往经验 币圈活动最少的时候牛市就开始了:江卓尔刚刚在微博回复网友表示:消息评论里看到3000 2000 甚至900美元的人越多,就说明越见底。按2014-2015的经验,虽然币圈最冷(活动最少)是2015年底,但币价最低却是2015年初,是恐慌砸下来的最低价。先币价最低,人气减少,然后活动最低,最后就是牛市开始。[2018/12/4]
之前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有85%的中小企业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
金色财经独家分析 禁售所有区块链虚拟货币 阿里划清“币圈”界限 坚持自己的“打开方式” :4月17日起,更新后的《淘宝禁售商品管理规范》开始生效,对虚拟货币的相关产品进行了重新规范,“基于区块链技术生成的虚拟货币等数字化产品及衍生服务”列在其中,拓展了之前“比特币、莱特币等互联网虚拟币以及相关商品”的禁售名单。淘宝对于“币”态度越来越明确,早先就已经不能搜到如“矿机”、“代写白皮书”等字眼。作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淘宝一直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控制来自于“币”的不确定风险。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阿里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区块链“打开方式”:阿里跨境电商在区块链上进行布局,实现商品溯源,更大程度上解决打假问题;2月份,区块链租房应用平台在雄安新区率先上线,成为该领域应用首例;阿里在《2017全球区块链企业专利排行榜》中以49件的总量排名第一,一系列举措和成绩措彰显了阿里巴巴在区块链领域的站位。可见,阿里巴巴正在践行着与政策导向一致的区块链发展策略,在技术和应用场景上坚持不断探索。[2018/4/11]
这些事情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我近日得到的一则消息则让我感受到疫情的影响已经发生在身边:一位在高科技行业创业有将近10年的朋友突然告知,他们的投资人出现资金困难要撤资,而他们无法在短期内拿出资金偿还可能不得不寻求买家把整个公司卖掉。
这可不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是高科技企业。他们的业务在疫情到来前一直都蒸蒸日上,公司的员工也不多,工资压力也不大,但是却因为投资人的变故导致公司出现这样的困难。
可以想象,全国该有多少类似这样的例子……疫情的发展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更多的企业可能正走向破产的边缘。
在币圈我想同样会如此。交易所是目前币圈创业的火爆领域,尽管这已经是一片红海,但由于这是圈内为数不多可以真正实现盈利的领域,因此这些年尽管竞争激烈,但还是挡不住资金和创业团队涌向这个领域。
开头谈及的Fcoin就是近些年涌进交易所创业的一个典型。Fcoin曾创造了交易既挖矿的模式在业内掀起一股狂潮,一时间盖过了三大头部交易所的风头。
交易所创业团队中绝大部分都是国人。尽管在2017年受到94政策的影响之后,这些交易所全部迁往海外,但实际上他们的资金来源,人员办公依然以国内为主。因此,国内疫情的发展对这些交易所就有直接的影响。
在众多国内背景的交易所中,只有币安因为已经远走海外,布局全球,因此受国内疫情的影响可能较小。
一些中小交易所为了吸引人气,通过砸钱做广告,大力度分红来吸引和留住用户。过去这些交易所可以讲故事、画大饼来拉投资,而当下想继续拉投资已经不可能。现金流紧张已经是所有企业和投资人面临的困境。
前几天OK突然放大招销毁团队持币,以此带动了一大波流量和涨幅。毕竟销毁所有未发行代币是真刀真地直接动团队利益。
现在看来,这个举动的后果恐怕不单是拉盘平台币和吸引人气,而更有可能像企业之间的“价格战”。
当头部企业挑起“价格战”时,其它企业必须跟进,能熬得过这场价格战的企业活下来,而熬不过的企业则被市场淘汰。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