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辉:数字化市场的去中介效应有可能冲击传统金融模式_区块链:数字金融发展现状及趋势

巴比特现场,1月15日,在易趣财经、一本区块链、《金融理财》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破界·融合区块链与数字金融高峰论坛”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1.数字交互可能打造零距离、弱中介的经济架构。在数字化的金融市场中,如果我们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机制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定价、智能撮合机制,有可能建立公平对等、点对点的直接交易,从而淡化中介。金融的内核在于中介,因此数字化市场的去中介效应有可能冲击传统金融模式;2.数字信任有可能推进高效率、低成本的信任普惠。区块链的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等技术可以通过算法程序来表达规则,就可以自行确定并自动执行交易各方认同的商业条款,而且可以引入法律规则和监督控制的节点。我们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信任;3.数字货币可能导向超主权、超银行的金融颠覆。在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机制下,公共存款可能从商业银行转向中央银行,这就可能会削弱商业银行的初始信贷能力和盈利能力。

李礼辉:有必要抓紧研究发行中国主导的全球性数字货币的可行路径:10月22日,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能够成气候的数字货币必须是可信任的,法定数字货币因为法定地位和国家主权背书而可信任,其他任何机构的数字货币要做到“可信任”,必须具备一些品质,包括:具有公众信任机构的信用背书,具有商业价值的客户规模,具有可审计的金融资产支撑。(金十)[2020/10/22]

声音 | 李礼辉:区块链技术仍处于初级应用阶段: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区块链技术现在还不是特别成熟,区块链规模化可靠应用的瓶颈还有待突破,我们还处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的关键机遇期。(新华网)[2020/1/16]

声音 | 原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数字货币最有可能成为高效率的工具:近日原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数字货币能不能替代传统的货币形式,能不能取代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和主要的支付工具,我觉得应该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一是效率更高,二是成本更低,三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四是具备社会认可的可信性和安全性。我认为在零售支付的市场,数字货币可能并不具备取代或者替代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新的电子支付方式的绝对优势,但是在金融交易的场景中,或者说在数字金融资产的交易场景中,数字货币最有可能成为高效率的工具。”[2018/12/24]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水星链

[0:0ms0-0:58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