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引起了关于货币本质的再思考,而这一思考却让笔者认识到,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很可能与目前的电子币相反,即某种类似于“记账货币”的机制将会盛行。这是指,在即时通讯手段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只需要在银行中保有账户,随时随地利用通讯手段进行任何大小金额的转账和支付,而不必实际地持有货币在手。这一机制实际上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合乎逻辑地进行推测,未来很可能它将会盛行于全球。所以,目前方兴未艾的电子币其实很可能已经误入歧途,由于它错误地以促进人们将货币持有在手为目标,笔者认为它终将衰败。
“记账货币”是一种虽不常用、但却真实存在的货币类型。例如,在两国贸易中,如果双方都缺乏国际通用的外汇储备,那么可以约定,双方的贸易可以仅仅使用这种外汇币种进行计价和记账,而不必实际支付这种外汇。于是,当具体贸易行为发生时,相关国家只需要分别调整它们各自账户中的相应科目,就算完成了结算。即使未来某一天双方要结清账户,由于进出口的金额可以相互抵消,则实际需要交付的外汇金额也将大为减少。
证券时报评论:美联储酝酿退出量化宽松 警惕下半年汇率波动加大: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元指数阶段性走强、全球资本回流美国等都会成为引发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因素。尤其是在美联储尚未公布缩减购债规模细节之前,市场对于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具体落地时点预期不一,外汇市场的双向波动会被进一步放大,此时更需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做好必要的套保避险,以适应汇率双向波动的常态。(证券时报)[2021/6/18 23:46:20]
上述货币机制如今虽然很少使用,但在货币理论中,“记账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货币型态,可以用来通过与其他形态货币的比较,从而阐明货币的性质。它尤其凸现了货币的基本功能是一种计价单位,而不是某种必须由当事人持有在手的东西。货币需要持有在手的性质是由它的基本功能衍生出来的。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货币在传统上常常需要持有在手呢?原因显然主要在于通讯方面。在传统社会中,银行虽然可以担当人们所拥有的货币财富的记账中心,但人们与这个中心的通讯是困难的、缓慢的、低效的,而且缺乏可信度,这不仅导致了现金交易额较大,而且导致了“支票”之类的衍生支付工具得以发展。如今,便利的、及时的、可信的通讯手段终于具备了,于是人们的手持现金额大为减少,现金交易额大为减少,而支票也就几乎绝迹了。这些实际证据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持有在手”并不是货币必需的性质,这一性质主要源自于通讯能力的匮乏。
声音 | 证券时报:58家区块链公司逾七成年报预喜 其中13家净利润预计翻番:《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发现,区块链板块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普遍良好。截至目前,已有58家公司率先披露2019年年报业绩预告,业绩预喜公司共有41家,占比逾七成。星期六、神州信息、鸿博股份、梦网集团等13家公司均预计2019年全年业绩同比翻番;包括天舟文化、中元股份等14家公司2019年全年业绩也均有望扭亏为盈。(证券时报网)[2020/1/15]
由此看来,把发达的信息技术用于满足将货币持有在手的要求,这是南辕北辙的。通讯手段进步了,自然应该用来加强使用者与账户之间的通讯,以便划拨资金,怎么能够反其道而行之,把账户中的资金变成“电子实物”、进而“提取”出来并分散地派发出去呢?这些电子实物分散在社会上,反而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支持电子币的运行,其底层使用的区块链技术比较复杂,占用的存储空间大,通讯流量要求高,运行缓慢,而且能源消耗量惊人。可以推测,这种系统倘若大规模地投入实际使用,发生网络堵塞和故障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远不如现行的体系简单、稳定、可靠。
声音 | 证券时报:证券市场积极部署区块链应用 区块链技术引领证券市场创新:证券时报今日刊文《区块链:辐射与嵌入 证券市场的变革基因》,文章表示,按照IDC数据显示,在去年全球区块链市场的份额构成中,金融业占60.5%,其中证券市场成为了继银行业之后部署区块链应用的最火热地带。作为一种必然性结果,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积极拥抱区块链技术,肯定会通过这一全新的金融科技工具创造出各自的竞争优势。但是,除了在微观业务层面为证券交易所进行特殊赋能外,更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将引领整个证券市场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创新。首先,区块链可以提高证券发行的效率,推动产品的创新。其次,区块链能够有效降低证券交易结算成本,继而大幅提高证券交易效率。再次,区块链能够提高资产可信度,并能自觉进行信用维护,从而彻底屏蔽投资风险。第四,区块链可以形成对上市企业公司行为的有效约束与股东基本权益的有力保障。最后,区块链能够大大优化监管手段,同时显著提高监管的精准效度。[2019/3/12]
私人发行的电子货币不可行,因为如果它是可行的,并且获得了监管机关批准的话,那么下一步势必掀起电子币发行的狂潮。可以设想,任何略具规模和资信的企业,都将会尝试发行电子币,结果就是金融体系的混乱。监管机关必定会认识到这个危险。把电子币定性为一种新型证券的思路实际上反映了货币当局拒绝承认其为一种货币。而作为一种证券来说,电子币眼下的热络让人想到的是世纪之交的“.com”投机热潮,它反映了投机者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对象的一种迷信。
证券时报网: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有两个难点:今日证券时报网发文称:“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有两个难点:第一个是统一标识,也就是所谓的公有链,目前包括以太坊、腾讯都在做公有链,这种公有链是否能够做成一种统一的标识,大家都可以在这条链上去做相关的东西,这是入口问题;第二个难点是,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还是需要政策的支持。”[2018/3/5]
假如一国的中央银行发行电子货币,必定可以避免私人发行所带来的诸多缺陷,然而,这种转换所具有的好处在哪里呢?它的支持者们目前所列举的好处是不足够的。依笔者之见,如此重大的变化,倘若没有明显的、巨大的利益,绝不应该贸然推行。我们应该理解电子币在那些移动支付不发达的国家受到重视的真实原因,因为电子币在那里显然被寄望用于移动支付,以便随时随地便捷地进行转账。
货币体系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算法”。货币,无论其具体物理形态为何,都是执行这种算法的一种“算具”,其功能主要是为分散的经济计算提供现场的可信性。金银需要付出大量的资本与劳动才能开采出来,这种机制导致金银天然地、自动地附带着一种信用。纸币的印刷术加上法律保障,也提供了一种可信度。按说,比特币的机制设计也提供了一种可信度,但它的数量不易增加,且维持成本过于高昂。用来替代比特币的新币种,虽然部分地弥补了比特币的缺点,但却需要依赖于网下的信用与支持机制,这就导致其与现行的信用货币相去不远了。
与以上诸种方法相比,现场的即时通讯能够为商品交易提供的东西已经远超可信性了。货币只不过是证明持有人具有一定财力的凭证而已,而在移动支付方式下,付款方不仅实时地将这种凭证交与了收款人,从而完成了支付,而且已经帮助收款人将所交付的款项实时地存入了银行账户,开始生息了。在移动支付方式下,普通当事人、从而银行体系之外的整个社会都不必实际地持有和保存货币,仅仅依靠其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实时通讯来运转货币。这种机制使得货币真正地成为“记账货币”,其所带来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本质性的,至少是巨大的和历史性的。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