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转眼间又到了各行各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刻。作为一个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的年度关键词,区块链自然也是各行各业难以回避的一个话题。但纵观众多企业的相关阐述,难免让观察者心生疑惑——就在人们还在畅想基于区块链的爆款应用会是什么样的时候,不少企业在近期的年终总结中却宣称,公司已将若干比重的经营数据实现了批量上链。
对于一些区块链行业的研究者来说,这个结果显然有些出乎他们的意料:在过去几年,他们一直在为“数据上链”而奔走疾呼,也认为区块链与实体产业的结合将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坚信从中能诞生下一批独角兽和爆款应用,而现实似乎在传达这样一个信号:即便是实体企业实现了大规模的数据上链,预期中的“产业革命”也并没有出现。
由此一来,便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的结合,难道更多的只是这种默默无声的“数据上链”吗?预期中的“区块链爆款应用”还会不会出现?
01 打造“爆款应用”的秘诀是什么?
金色数藏首发藏品《嘻哈一夏》全部售罄:据官方消息,金色财经孵化的数字艺术文化收藏平台金色数藏,首发同道大叔十二星座夏日限定《嘻哈一夏》数字藏品,上线1小时即售罄,后续即将开启藏品二次创作等活动。了解更多信息与藏品赋能动态,请持续关注金色数藏平台。[2022/7/8 2:00:47]
关于为什么目前的区块链仍然没有出现爆款应用这个话题,背后的原因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复杂(没错,如果说过去几年让人眼花缭乱的的区块链行业教会了人们什么的话,那就是很多高深花哨的复杂理论,往往很难在现实中立足)。
事实上,当我们查看那些用户数量名列前茅的 APP 时就会发现,它们或多或少都会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之前从未曾得到的一些权利——比如说社交媒体赋予了熟人彼此连接的权益、电商平台赋予了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与服务的权益、视频平台给予了人们观看各类视频的权利……正因为这些 APP 让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的用户增长,成为了人们所熟知的“爆款应用”。
币牛交易所即将上线金色算力云FileCoin算力产品:据官方消息,币牛平台将于09月15日北京时间17:00正式开启第一轮金色算力云抢购活动,首期开放100T 算力。
币牛总部位于马来西亚,核心成员均来自于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英国等不同国家和领域的金融行业专家。目前,币牛交易平台注册用户180万+,用户管理资产达2亿+,交易用户和交易手续费月均增长率达300%。
金色算力云是由金色财经推出的算力销售平台,公司与行业领先的矿机厂商合作,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挖矿服务。基于团队的专业性,公司先后获得节点资本、ChainUP Capital百万美元的投资。[2020/9/15]
而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则在于:跟能够联通人与人的互联网、以及能够实现智能推荐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不同,区块链本身并不是一项能够直接赋予人们权利的技术,就目前来说,它的作用更多的体现为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上。这就决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仅仅基于区块链技术本身,很可能是打造不出爆款应用的。
金色晨讯 | 5月30日隔夜重要动态一览:21:00-7:00关键词:数字美元项目、亚马逊专利、法国央行、股票
1.CME比特币期货6月合约收跌0.94%。
2.股票市场过去12个月表现优于比特币。
3.数字美元项目发布白皮书,旨在为美国CBDC奠定基础。
4.美国专利商标局已批准亚马逊的DLT系统专利申请。
5.法国央行发言人:已经建立“内部私人区块链”以测试数字欧元。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申反对马绍尔群岛国家数字货币。
7.巴西央行行长:最后一步将是数字货币。
8.俄罗斯加密社区就完全禁止加密交易的法案草案发起抗议。
9.Novi发言人:Calibra最初起名特意与Libra相似 更名旨在避免混淆。[2020/5/30]
除非原有领域的信任成本非常之高,而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运行成本的大幅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区块链的应用,才能够对传统非区块链产品形成明显的优势,比如说区块链电子货币以及各种“Fomo”式的游戏等。
事实上,关于数字经济的这一特点,在过去的几年间,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可供参考——那就是云存储。众所周知,云存储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大大降低人们存储文件的成本。近年来人们每天在视频观看上花费的小时数越来越多,可以说与云存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金色财经行情播报丨BTC窄幅震荡 重要压力位7300USDT攻破不易:据火币行情显示,今日BTC行情窄幅震荡,最高触及7199USDT。日线图上看,局部行情进入整理阶段,且均线MA60构成威慑,重要压力位7300USDT目前攻破不易,目前环境以左侧交易思路为主。4小时图上看,震荡格局明显,但日前冲高回落构建门洞图形后,右侧通道比左侧通道位置略高,或BTC短线还有小幅拉升可能。
截至10:00,火币平台的主流币的具体表现如下:[2020/4/20]
在十几年前时,人们如果想要存储视频文件,往往需要携带脆弱易碎的光盘。视频观看成本颇高,极为不便。虽然后来光盘升级成了便携度更高的U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视频文件存储成本,但并没有改变“观看视频需要物理存储介质”的逻辑。
而云存储方案的出现,以及 4G 网络提速所带来的高速分段下载体验,才是真正的将人们观看视频所需要的文件携带成本下降到近乎于 0 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观看视频在人们每天生活中所占据的时间才越来越多,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新兴产业与爆款应用。这就是数字技术通过大幅降低原有行业运行成本、由此打造出相关爆款应用的典型案例。
金色财经现场报道比特币资深研究人士肖磊:比特币是赚的上帝的钱:金色财经现场报道,在2018中国区块链高峰论坛以“用什么姿态拥抱区块链”的圆桌论坛上,比特币资深研究人士肖磊表示,“比特币从代码创造到万亿市值,比特币是赚的上帝的钱,区块链行业不存在价值投资,是价值的转移,价值的重新分配。[2018/5/20]
有趣的是,作为一项致力于压缩成本的数字技术,云存储在另外一项赛道上曾经创造出过一个非常典型的反面案例——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个人网盘。虽然这一产品也将人们的文件携带成本降低到近乎于 0 的水平,但是,与可以分段下载观看视频的视频平台不同,个人网盘的要求是:只有将文件全部下载下来之后,用户才能够对文件进行调用,而由于各种原因,从个人网盘上下载文件的速度又很慢。
换句话说,个人网盘这种产品虽然大幅降低了包括视频在内的各种文件的携带成本,却极大的提升了其调动成本。两者抵消一下,最终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成本是更高还是更低还真不好说,即便确实压缩了用户的成本,这种下降的幅度也不足以支撑个人云盘成为一个爆款产品,毕竟用户资料的迁移也是需要成本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最近几年,C 端云存储赛道逐渐凋零,在 APP 用户数量的榜单前端上,已经看不到个人网盘的踪迹了。
02 区块链未来的“爆款产品”会有什么特点?
由此可见,一款产品能不能成为爆款,固然与所使用的数字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如何使用这项技术、也就是应该如何将其与其他新兴技术与商业模式搭配使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像前文中所介绍的那个例子一样:同样是云存储技术,没有高速网络和社交功能的加持,最终只会发展成日趋式微的个人云盘,而辅以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推荐、以及能够快速缓存图片和视频的高速网络,就能出现类似于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这样的爆款应用。
回到区块链的问题上,就现在来看,和“单纯使用云计算的爆款应用”一样,“单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爆款应用”很可能也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即便有,这一应用必然也是综合了区块链、AI、甚至是物联网等诸多技术,因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区块链和云计算虽然是数字经济中爆款产品的重要支撑,但作为致力于削减成本、而非直接赋予人们权益的技术,其很难作为唯一核心而存在。
事实上,当我们纵观各种“区块链+”的 C 端产品便不难发现,现阶段通过大幅降低信任成本而广受欢迎的区块链应用,实际上满打满算只有两款:一是以比特币和稳定币为代表的高共识度数字货币(用来进行跨国资产转移)。二是以“Fomo”为代表的菠菜游戏。
但问题是:这两个领域所面临的的“高信用成本”痛点,在其他行业并不具有普遍性——跨境转账之所以要承担较高的成本,主要是因为目前用来处理全球跨境转账的系统(SWIFT)已经过时了 40 多年,在整个经济领域都是奇葩一般的存在。至于类游戏更不用说了,几乎没有一家正规的机构愿意去这种领域担任信息的信用中介。这就是为什么单纯使用区块链技术的产品能够在这两个领域大展拳脚的原因。因为上述赛道的信用成本,确实是由于各种特殊原因而高到了离谱的地步。
而在其他细分行业上,单纯使用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加成效果就没那么明显。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不少机构想到区块链应用的第一反应都是“区块链溯源”,认为这是最有可能在用户群体中产生正面反响的区块链应用。
现实的情况是:在 2019 年的双 11 购物节中,虽然很多网购平台都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商品的溯源中,但买家群体对此反响较为平淡,而双 11 的销售增速也并没有因为区块链的加入而有明显的提振。因为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网购平台严选商品”这件事情,已经足以大幅降低他们对商品与服务的信任成本,如此一来,区块链技术所起到的加成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更不要说借此来打造爆款产品了。
03 小结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不难理解一件事情:现在很多企业实现了数据成规模上链后的平淡反响,并不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在短期内就不会出现爆款应用,因为怎样才算是“基于区块链的爆款应用”,本身就是一个有待于斟酌的问题。而现在很多实体企业将数据争相上链的行为,也很难断言是一种“正确使用区块链”的做法。
尽管一直以来这种壮大区块链生态、支持区块链技术发展的行为值得赞赏与鼓励,但从产品打造的角度来看,这很可能只是万里旅途中的第一步,而区块链与数字经济结合的相关研究,未来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不是仅仅通过“多高比例的数据实现了上链”就可以简单衡量的。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