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创新都旨在“开创性”,但很少真正有做到这一点的。互联网做到了这一点,但是谷歌眼镜没有。什么是突破性技术?毛球科技董事长王明鎏认为,“突破性技术”应该能够使世界更加紧密联系,并且也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
收音机、电话、互联网、手机等等,这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网络效应和广泛应用。智能设备作为连接的下一个阶段,在王明鎏看来,不久的将来,这个阶段将可能会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据估算,预计到2025年,将有超过400亿台智能设备设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算下来地球上平均每个人大约有8台智能设备。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数字预计只会增长。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00亿台智能设备。
区块链加速器Cronos Labs与Protocol Labs达成合作伙伴关系:金色财经报道,区块链项目孵化加速器Cronos Labs宣布与Protocol Labs达成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协议条款,Protocol Labs将为 Cronos加速器计划的项目提供创建Web3应用程序,以及将项目纳入到Cronos生态系统所需的其他开发工具。此外,本次合作还将增强生态系统内的初创企业的生产力,与GameFi、SocialFi和Web3框架计划一起,带头鼓励去中心化金融等垂直领域的区块链业务。(cryptonewsz)[2023/7/7 22:24:14]
智能设备连接的下一个前沿领域将出现在安全领域
英伟达CEO:预计区块链不会在公司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金色财经报道,英伟达CEO Jensen Huang预计区块链不会在公司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太坊的Merge升级标志着以太坊向权益证明共识机制的过渡,引发了二手显卡 (GPU) 的海啸。
此外,英伟达首席财务官 Colette Kress 承认以太坊升级对其部分产品的需求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占据加密货币市场的GPU挖矿狂潮,Nvidia在2017年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销售热潮。[2022/11/17 13:17:42]
为什么这么说?现在的安全领域看起来与早期互联网时代非常不同,并且也可能会继续发展。区块链的广泛采用可能来自各个领域,但非常安全的是,如果物联网要发挥其潜力,通过区块链革新安全领域将是一项有用的基础性技术。
徐小平呼吁拥抱区块链的背后是早已布局区块链:昨日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微信群里呼吁创业者拥抱区块链行业。据获悉,徐小平已经对区块链产业有所布局,他和蔡文胜一起担任了一个叫做YeeCall的区块链项目的首席顾问。YeeCall是一款出海通讯社交应用,累计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目前已经连续获得真格基金、创新工场、EMC、毅达资本的投资。[2018/1/11]
根据福布斯撰稿人MarkVena的说法,“部分原因是用户友好的家庭和商业安全摄像头的爆炸式增长,这一领域由Nest、Arlo和D-Link等品牌主导。安全摄像头市场很火爆,我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如此。”
连接到一个集线器的设备越多,每一次黑客攻击的破坏性就越大。对于我们的汽车、船只和小工具发展得越智能,集中式系统的每次黑客攻击的风险和代价就越大。就像从拥有1000个账户的抢劫现金与抢劫1000个独立的家庭之间的区别,很明显单独抢劫1000个独立的家庭要耗时得多。
这里有几个有前途的角度值得深入探索。最令人期望的就是区块链和物联网相融合。目前在这个领域只有两个主要的参与者:IOTA和IoTeX。在美国,IoTeX的一款由区块链驱动的相机最近赢得了消费电子展的隐私和安全奖。这也是智能设备和区块链相互连接的重要一步。
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证明了可扩展性和广泛使用不再是区块链以前面临的问题。不过王明鎏认为,这里还是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这台代表区块链和智能设备相连接的相机是真正的进步,但这只是刚刚触及皮毛。
物联网和区块链互操作性是关键
目前,全球有7.7亿个监控摄像头。尽管它们对许多人很重要,但是监控摄像头并不是世界上最多的设备。像手机超过50亿部,冰箱超过14亿台,电视近20亿台,都远超过监控摄像头的数量。
这样看起来,像上面提到的400亿智能设备的大关完全有可能预言成真。但这里又会引发下一步考虑:一旦安防摄像机达到大规模的智能设备应用,又会有什么问题?
一些大公司最近越来越重视物联网领域,但是安全问题仍然是其中许多公司的致命弱点,而且技术的去中心化性质也是跨设备通信的障碍。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区块链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不过现在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如果一个企业对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感兴趣,那么就需要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两个领域,毕竟这两个领域现在都在处于快速发展中。
未来不知道会带来什么,但可以确信的是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王明鎏看来,物联网现在已经准备就绪,不过还有两个障碍在阻碍区块链应用于物联网:速度和成本。要全面采用分布式账本作为可信技术的关键点就在于物联网和区块链互操作的实现。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