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晚上,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出现大规模宕机,据传超过15亿Facebook用户的数据正在一个流行的黑客相关论坛上出售,数据包含用户的姓名、电子邮件、电话号码、位置、性别和用户ID。
其实这也不是Facebook等第一次爆出如此严重的用户隐私信息暴露的事件了,今年4月份,Facebook的服务器就遭到了攻击,导致3天内被曝光了5.33亿用户个人数据,其中涉及106个国家和地区,泄露的信息包括用户在脸书的账户名、位置、生日以及电子邮件地址等信息,极其详尽。
在这种背景下,与传统账号模式不同的去中心化账户体系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什么是DID?
在传统互联网世界中,我们已经熟悉了诸如手机、微博、微信等一个个以账号形式存在的互联网身份,这些不同生态条块分割的身份都由一个个对应的中心化互联网服务商管理保存,也由此无法避免对应的中心化隐患。
“量子动力FACEGOOD”获新一轮战略融资:12月20日消息,“量子动力FACEGOOD”获新一轮战略融资,由行业头部产业方领投,达瓦科技跟投,以及老股东驰星创投持续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产品进一步研发、海内外商务拓展、人才招聘等。据介绍,量子动力FACEGOOD定位工业级3D表情动画软件,这也是元宇宙概念的核心底层技术。(鞭牛士)[2021/12/20 7:50:24]
除了这些服务节点有权关闭我们的账户,并使我们同时丧失多个站点的身份之外,更严重的是集体的隐私泄露问题——中心化的架构注定其隐私泄露几乎一旦发生就是无法避免的大事件。
而DID,也即去中心化身份体系,则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让数字身份真正成为用户自己拥有并支配,就像我们把身份证、护照、户口本这些纸质文件放在自己家里小心保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一样,不再有任何中间人完全拥有用户的身份和数据,可以较好避免上面的困境。
具体来说,在DID的框架中,个人可以拥有一个包含所有这些信息并单独管理的数字身份,而不是由多个集中式提供商管理多个数字身份,同时无需信任第三方对其进行保管,未经所有者明确同意,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将这些身份用于任何目的。
金色相对论 | 张明镜:比特币总市值至少是阿里和Facebook这样的量级:在今日举行的《危机向左,信仰向右》的比特币减半特辑之资本篇的直播中,针对“减半后比特币的通胀率将小于很多国家央行的通胀目标,各位嘉宾怎么看这次的比特币减半”的问题,链兴资本创始人张明镜表示,在我看来,比特币是顶级的另类资产,他其实是一个顶级开源软件证券化后的市值。现在才2000亿美金估值,肯定太低了。减半后,从预期的角度来讲,我们判断还需要一段时间去启动二级市场的高潮。对于比特币的总市值,张明镜表示,锚定黄金可能虚幻了一点,但他至少是阿里巴巴、facebook这样的量级的。[2020/5/14]
我理解它就是真正把个人的隐私权、数据权交还给每一个人自由掌控,不再像当下互联网巨头那样手握本该属于用户的隐私、数据,自己去融资、上市、进行杀熟等商业活动,而用户作为贡献者却并没有享受应有的回报。
动态 | Facebook局利用澳大利亚主持人及NAB高管照片和虚假新闻投资者购买比特币:澳大利亚电视主持人Waleed Aly的照片被用于Facebook上的比特币投资局。Facebook虚假广告还使用新南威尔士州前州长Mike Baird的照片,将用户引向一篇虚假文章,该文章引用了Aly和Baird之间的采访,并鼓励读者购买加密货币。由于Mike Baird是澳大利亚国民银行(NAB)的高管,该银行目前正在调查“虚假新闻”网站和广告。NAB一位发言人表示,银行知道并证实Baird“与所提到的公司或产品没有关联”。(dailymaill)[2019/10/31]
所以在Web3.0时代,借助DID用户将对个人的身份和数据拥有更多控制权,虽然区块链不是DID技术的必选项,但区块链技术能够助力于DID,避免很多争端问题的发生,且能够以更低成本维护数据的可信性。
具体来讲,基于区块链的DID方案具有3点优势:
个人数据所有权
基于区块链避免了身份数据被单一的中心化权威机构所控制,每个用户的身份由其所有者自己控制,个人能自主管理自己的身份,不需要依赖于提供身份的应用方。
声音 | 欧盟反垄断专员:Facebook天秤币已成重点关注对象:据彭博社报道,欧盟竞争事务专员玛格丽特·维斯特格(Margrethe Vestager)表示,Facebook的Libra数字货币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反垄断和金融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维斯特格证实,已经对该新支付系统的工作方式发起早期调查。欧盟出于对新的加密货币可能会不公平地排挤竞争支付供应商或对参与其中的竞争对手带来不公平的限制等顾虑,正在研究Libra的工作方式以及Facebook如何将Libra与其社交网络和消息应用中的数据相联系。[2019/8/31]
完全的隐私权
用户不再需要通过电话号码、身份证等信息注册账户,用户使用去中心化身份意味着用户的隐私将不会再被中心化的平台窃取并通过这些数据去作恶,造成像我们经常遇到的交易平台客服之类的骚扰。
便捷性
用户只使用一个去中心化身份就能够访问并参与区块链的项目,这降低了用户进入区块链世界的门槛,另外还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就像我们目前用MetaMask钱包就可以登陆、享用几乎所有的DeFi、NFT等DApp应用服务,而在传统的互联网生态中,我们却拥有微信账户、网易账户等一个个条块分割的账户,这也是Web3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
动态 | 报告:Facebook庞大的分销渠道和用户群或可无缝地引导Libra采用:据AMBCrypto 6月22日消息,B2B市场研究机构Circle Research指出,Libra最明显的优势是,Facebook大肆宣传的加密项目将被整合到一些“世界上最突出和根深蒂固的消费者应用程序和支付服务提供商”中,通过利用Facebook庞大的分销渠道和每月超过23亿活跃用户的用户群,可以无缝地“引导采用”。Libra协会政策与沟通负责人Dante Disparte表示,“这个项目暗示,只要接受Visa或万事达卡标识,Libra就会效仿。” 该报告称,Libra另一个领先优势是它不仅支持单一法币,而是包括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研究还补充说,“Libra协会可以灵活地调整储备的构成,以在需要时(即经济危机)加入或替换资产。 报告称,Libra可以潜在地教育加密行业以外的许多人,让其了解该技术及相关方面,包括数字钱包、加密交易所、公钥密码、假名、对等支付和不可改变的分类账。Libra可能会推动用户体验的改善,而以太坊DApp似乎已经落后。报告指出,Libra可以为Facebook、Calibra和其他社交网站的用户提供一种方式,让他们更容易探索开放金融和其他应用程序并与之交互。[2019/6/22]
DID可以赋能哪些区块链场景
简言之,DID本身就是致力于整合已有的、尽可能多的每个用户的身份信息,创造一个不局限于任一割裂平台的数字身份,这样的数字身份也将最终超越Web2.0上的云端身份,跨平台身份,实现一个全面的个体身份认知体系。
而DID的信息聚合后不仅能够带来上述的优势,同时也可使得用户的数字身份更加丰富和立体,甚至可以衍生出一站式解决获取不同区块链网络DID数据的方案,聚合用户在不同区块链中生成的身份数据。
最直接地,对目前咱们区块链用户来说,个人链上的资产、交易记录、行为数据等也都相当于一座「沉睡的金矿」,其中的隐藏价值并没有一套成熟的信用体系去将其挖掘并量化,从而使得大家在区块链和数字资产上积累下来的信用基本处于浪费状态。
不过DID在目前的区块链世界中似乎面临着和现实世界相似的「条块分割」困境:虽然从资金体量、用户数据层面看,以太坊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但波卡、Solana、Terra等其它区块链也并非可以直接忽略,而目前不同链彼此之间留存的数据就像一个个孤岛。
所以如果在DID搭建的过程中仅仅将眼光放在以太坊上无疑是不公平的:譬如除了一部分资金在ETH、BSC等公链上进行,还有一部分可能在Solana、Terra链上进行“耕种”。
那在这种情况下,仅以ETH上的资产状况和行为数据来评判个人的链上信用,无疑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在目前各家发展体量都不断膨胀的背景之下,结合不同区块链上不同角度的信息,往往才可获得更全面、更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基于DID的DeFi、NFT等DApps完全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例如具有良好偿债历史的实体可以从抵押品较少的借代平台获得贷款,或者新的DeFi项目可能会阻止机器人利用其针对人类用户的空投等等充满想象空间的新用例。
譬如参照芝麻信用分体系的诸多评判维度,根据链上的资产状况和行为数据等最直接的考量因素享有信用权益——在DeFi抵押借代中,利用个人链上信用获得抵押率折扣等等,这种情境下DID就是很多DeFi产品服务的基础支撑。
并且DeFi世界的无抵押信用借代只是一个很典型的小例子,在DID加持下,普通用户链上数据的价值不再沉睡,可以基于身份和信用为杠杆体验更多的DeFi产品服务。
DID的「新基建」属性
信用一直是门大生意,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核心驱动就是信用要素,现代金融本质上也都是构建在信用之上的各种衍生玩法。
在DeFi体量已经突破1100亿美元的背景之下,接下来的新一波爆发注定是在DID基础之上。所以如果区块链网络中实现了身份信用,就可以催生出大量的金融产品,从这个角度讲,DID其实就是在其中扮演关键的「新基建」角色。
与此同时,传统互联网巨头也一直没有停止它们自己的布局,自DID诞生以来,万维网联盟(W3C)就开始了DID的规范制定,目前微软、IBM等都提交了各自的DID协议方法,并相继推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微软
2018年2月,微软宣布将DID作为公司的区块链战略切入点,同年10月发表《去中心化身份》白皮书。
随后2019年5月,微软发布了ION(IdentityOverlayNetwork,身份覆盖网络)的去中心化身份(DID)网络的早期预览版。业界人士认为,如果微软把DID功能预设到微软的硬件产品中,很有可能像当年Windows95操作系统一样,起到广泛的普及作用。
IBM
IBM也布局了多个与分布式数字身份相关的项目,其中包括IBM与HyperLedger共同发起的Indy,HyperledgerIndy的项目Sovrin是企业级方案的先行者,对于企业需要立刻部署基于开源技术的DID具有优势。
IBM与SecureKey以及加拿大数字身份生态系统成员正在搭建的区块链身份验证网络,Visa也于2019年第一季度与IBM联手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识别系统用于改善跨境支付安全。
小结
总的来看,除了传统互联网巨头的布局之外,目前区块链行业中探索DID去中心化身份的配套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多,作为Web3.0时代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DID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是行业的关键「基础设施」。
从去中心化的身份框架,到数据管理应用,再到数据交换平台,基本可以在逻辑上形成闭环,从而让用户彻底拥有属于自己的完整去中心化身份,掌握自身数据,有效地利用和发挥数据的价值,为更多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奠定基础。
或许在Web3.0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的背景之下,DID正开始构建一个基于个人身份的全新网络体系与创新玩法,让我们持续予以关注。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