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打开了通向未来一扇大门,但是,通向未来的路仍云遮雾碍、山高水远。”
8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发表了题为《区块链技术研发的不同路径》的演讲,就时下火爆的区块链技术进行了研判。
他认为,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够成功,都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必须满足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四个要素。
李礼辉表示,从区块链技术研发来看,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同的技术路径:第一种路径是所谓的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架构;第二种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
风口当前,他认为如何进一步突破区块链底层技术和应用技术,加快区块链技术标准化的建设和区块链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加快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是成败关键。
以下内容由核财经APP根据现场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声音 | 李礼辉:区块链等技术取得初步进展 有可能应用于新一代物联网和供应链金融:据新浪财经消息,科博会“2019中国金融论坛”于2019年10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在论坛上发表演讲表示,供应链金融的规模化将是是大趋势。他指出,近10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底层技术研发和实验应用在数字信任领域取得了初步进展,有可能应用于新一代物联网和供应链金融。李礼辉还表示,一些技术专家正在研究新一代隐私计算技术,采用多重签名、门限签名、安全多方计算、同态加密、代理重加密,可信执行环境等技术手段,力求确保数字信任、数字链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随着新一代物联网规模的扩张,供应链金融的规模化是大趋势。我们应该共同开发供应链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高品质的金融服务。[2019/10/23]
各位嘉宾,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
新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迅猛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商业模式。
现场 | 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Libra超越国家主权 有可能从根本上重构全球的货币体系:9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2019第五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以《 数字技术变革将重构经济模式》为主题作了演讲。他表示,法定数字货币因为法定地位和国家主权背书而可信任,其他任何机构的数字货币要做到“可信任”,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具有公众信任机构的信用背书、具有商业价值的客户规模、具有高效可靠的金融交易和支付平台,具有可审计的金融资产支撑或许可的市场准入。
如果能够获得监管许可,Libra似乎具备了成为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的全部特性。因此,Libra对现有货币体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跨越商业银行,僭越中央银行,超越国家主权。而超越国家主权有可能从根本上重构全球的货币体系。[2019/9/17]
在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中,人们争议最大、疑问最多的还是区块链。尽管区块链技术面世已经十年之久,但是人们对这项技术创新的认识和看法依然大相径庭。我认为,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够成功,都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和推广。
声音 | 李礼辉: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据新浪财经消息,在12月15日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金融应用,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正在改变金融服务的模式。区块链技术区别于现有互联网技术的重要特征,是自定共识规则、自动实施规则、用技术信任加持商业信用的能力。区块链建立了一种“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其价值在于,可以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的环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可以创造信用,可以节约信用形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可以容纳更多的交易对手,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2018/12/15]
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必须满足四个要素:
1、效率更高;
2、成本更低;
3、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
4、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用这样四个尺度来衡量区块链,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研发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同的技术路径。
现场 | 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区块链与金融结合还存数据处理能力有限等问题:金色财经现场报道,在今日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举办的2018区块链·新经济第四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称,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成功应用,还需要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具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更具社会认可的可靠性 。他提到,区块链与金融结合还存在四个问题:一、数据处理能力有限,未能满足高频次大规模应用需求;二、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金融系统的集成协同程度不够高;三、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成本高,人才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周期长;四、未形成统一规范和标准,链上资产和智能合约有效性末能得到法律保护,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难度大。
他认为,技术的挑战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可靠性: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数亿人参与的公有链,技术上的缺陷和漏洞有可能导致大面积系统性的风险;区块链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包括隐私保护技术的有效性、真实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智能合约技术的可靠性、密钥技术的可靠性等等;充当中介、法律、执法等社会性功能的数学算法必须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公平性。他还认为,区块链技术已经有了突破,虽然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可靠性应用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我们可能加快速度。[2018/9/11]
第一种路径是所谓的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架构。
声音 | 互金协会李礼辉: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商业应用还需突破五大瓶颈:在民生银行联合主办的“首届金融科技前沿论坛”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表示,区块链技术规模化商业应用还需要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隐私保护技术;二是真实性监督机制;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机;三是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四是密钥技术;五是区块链架构。李礼辉认为,由于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仍不具备相对于传统金融IT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必须满足四个要素:一是效率更高,二是成本更低,三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四是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2018/9/10]
我们看到一批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正在研发基于联盟链架构的区块链的技术应用,这种架构主要特点是采用分布式账本的技术,多中心有中介。由于市场规模和资本投入的优势,我们国家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实验的应用理论目前涉及金融、物流、慈善公益、金融服务等。
在区块链金融方面的应用场景包括资金清算、资产托管、资产登记、保险服务等。同时,近一两年来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取得局部突破。
一是建立多维度直接交互的架构。
在金融场景中能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互,可以做到协同治理、共享信息、归并校验、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等。比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托管系统、平安金融的一账通、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等。
二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
比如蚂蚁区块链等可信数据存证平台等。
尽管如此,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规模化的商业应用还需要突破一系列的技术瓶颈。
一是隐私保护技术。
金融业务重视隐私保护,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零知识证明、强化加密等密码学技术的性能和效率。
二是真实性监督机制。
如何保证上面检索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再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各类资产溯源时,真正能够形成闭环,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机。
三是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
如何避免智能合约的技术漏洞,同时实现可控的业务逻辑修正和合约升级。
四是密钥技术。
密钥安全是区块链可信的基石,如何有效防治私钥被窃取或者被恶意删除,并且能够对私钥丢失、被盗等予以补救。
五是区块链架构。
如何满足金融系统的可用性与业务持续性的要求,并使信任机制、数据保存方式等获得主流金融机构的接受和认可。
由于这样一些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仍然不具备相对传统金融IT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具体为:
一是数据处理能力有限,不能满足高品质、大规模的应用需求。
二是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技术集成的程度不够高,升级维护还不是那么灵活。
三是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的成本比较高,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周期比较长。
四是区块链技术标准化建设和法规建设有待实践中完善,目前尚无未形成统一标准,也未能得到法律保护。同时,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仍然不够明确,监管难度比较大。
第二种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
我们看到,有一批技术专家、创业者正在研发基于公有链架构的区块链技术应用。
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方向。这样一些创业者试图打造规模化的公有链平台,形成点对点、去中心的分布式商业模式。也有人预测,所谓的DAPP,就是分布式应用,是不需要太高的交易速度的,但足以形成集群效应。假如一个公有链上有1亿个DAPP,每一个DAPP能够创造10万美元的价值,那这个公有链就有10亿美元的价值。
有人描述了区块链技术对未来的颠覆性变化,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所有的商业中介、信任中介、信任中介都将被数学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组织、不再需要中介成本,所以商业的可扩展性变得无穷大。
二是数字世界的治理机制只是数学算法,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执法者。
三是数字世界需要数字化的记账方式、数字账户、数字货币,公有链上分布式的应用以虚拟货币或者通证发行作为激励机制,以此来驱动链上的经济活动。
他们还认为,能在公有链上生存的只是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业态,任何不适合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便是传统商业,原则上两者不会相互取代,而是各自精彩。
那么,对于这样一些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我认为挑战来自于制度与技术两个层面。
一是制度方面,线上自组织、规模化的可行性。
自组织的经济形态一直存在,好多诺奖的获得者也以研究自组织的经济形态而得奖。但是,这种一般局限于小范围,公有链上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规模化的自组织的经济业态,这样的话自组织经济的制度性问题,包括经济组体与责任主体论证、虚拟货币或通证发行机制和法律地位、市场行为的监督以及市场秩序的维护等,社会功能的实现通常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需要执法者,在规模化的线上自组织经济业态中能否实现?又如何实现?
数学算法在这里能否成功替代中心、替代中介、替代法律、替代执法者?算力的优势会不会构成垄断、妨碍公平?地下的灰黑色交易能否得到有效管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的课题。
二是技术的挑战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可靠性。
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数亿人参与的公有链,技术上的缺陷和漏洞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系统性风险。假如由数学算法充当中介、法律、执法等等社会性功能,那数学算法就必须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公平性。
另外,在分布式架构所面临的技术瓶颈在公有链上也同样存在,包括隐私保护技术的有效性、真实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智能合约技术的可靠性,以及密钥技术的可靠性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说区块链打开了通向未来一扇大门。但是,通向未来的路还是云遮雾碍、山高水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突破,启示了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可能性。不过,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大范围、高效率、高可靠的应用,我觉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里我只是提出这些问题,我现在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我想在座的各位专家一定比我更有智慧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重点是怎么样进一步突破区块链底层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关键,加快区块链技术标准化的建设和区块链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怎么样加快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这显然是我们面对的挑战,也应该是我们面临的机遇。
我们需要跨越障碍的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我们需要金融业者、科技业者的创新和实践,也需要监管机构、执法机构的支持和规范。
谢谢各位。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