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由无界AI工具生成
5月10日,在北京康莱德酒店,一场AIGC峰会如期召开。
这仅仅是过去半年海量AIGC大会的冰山一角。对于中国很多AIGC从业者来说,这半年堪称“疯狂”,各类AIGC峰会“纷至沓来“,从线上直播到线下聚会,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几乎把AIGC聊了个”底朝天“。
相比峰会,媒体报道更是”铺天盖地“,AIGC相关的文章连篇累牍。
KZG仪式将再次开放公众贡献,暂时允许1月13日前至少发送128笔交易的用户参与:4月17日消息,据KZG仪式协调员、以太坊研究员Carl Beek发推称,KZG仪式将再次开放公众贡献,由于lobby变得很大,此次将设置一定限制:从非常高的nonce要求开始,将继续减少它们。目前,在2023年1月13日之前至少发送128笔交易的14%的用户可以参与,当lobby不拥挤时,会降低要求,以便新用户参与。[2023/4/17 14:08:09]
云知声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李霄寒在峰会演讲的开头就打趣说,这半年来绝对被ChatGPT给轰炸了,从线下聊天到网络世界,全都是关于AIGC。
我没有机会去北京,但通过巴比特公众号的直播,全程聆听了7场演讲和1场圆桌对话。我发现,相比海量媒体从业者写作的行业观察类文章,这场由这场由亿欧·TE产服主办,十多位从业者分享的峰会还是“精彩”很多,因为这些观点都来自一线从业者的亲身感悟。
牛津年度词汇首次邀请公众投票选,“元宇宙”入围前三:11月24日消息,《牛津英语词典》的出版商牛津大学出版社(OUP)今年首次邀请公众投票来确定年度词汇。“元宇宙(metaverse)”入围前三,有望获得牛津年度最佳词汇(WOTY)称号。
牛津大学出版社发布了一条对“元宇宙”的说明视频,将其描述为“一个假想的虚拟现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用户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与彼此的化身和周围环境互动”。牛津大学出版社指出,2022年10月“元宇宙”的使用量是2021年10月的四倍。该视频称,生活和工作更多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可能会带来 “更多对未来完全在线的伦理和可行性的讨论”。
网民可以在牛津大学的网站上投票。投票将于12月2日结束,最终评选结果将于12月5日公布。(澎湃新闻)[2022/11/24 8:03:20]
我整理了以下两个观察,这两个观察与当下公众的认知有些出入,但可能更接近真相。
欧洲央行公布数字欧元公众咨询结果,一半人希望采用区块链技术:欧洲央行公布了有关数字欧元的公众咨询结果。8221名受访者中,大多数人都希望CBDC能够尊重隐私,一半受访者(其中大多数是德国男性)表示,区块链可以解决假币和技术故障问题。接受调查的公民中有一半希望数字欧元在区块链上运行,一半还要求没有中介机构,20%的公民提到了加密技术。许多公民希望CBDC不需要一直联网才能使用,即使牺牲一些功能,CBDC也应该保护好隐私。报告说:“值得注意的是,比起专业人士,普通公民提到区块链和比特币的次数要多得多。”[2021/4/17 20:31:30]
AIGC凉了吗?
从A股AI龙头股的价格走势可以看出,近些天,大部分概念股正在经历“冲高回调”。
微信公众号已将“数字货币”纳入文章类别财经分类中:金色财经独家报道,有区块链作者对金色财经表示,微信公众号已将“数字货币”纳入文章类别的财经分类中,而在9月16日,微信公众号中并没有数字货币此项类别。
金色财经注:此数字货币应为中国央行所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DCEP。[2020/9/18]
如果你关注AI和AIGC,那么明显可以感觉到,4月份以来,媒体对AI的报道热度降低了。
从百度指数也可以看出,3月份,AI和AIGC的搜索到达了历史的高峰,随后开始下降。
新西兰提醒公众警惕勒索比特币的电子邮件局:新西兰在接到多起者威胁民众的举报后,提醒公众警惕电子邮件勒索局。表示,子一直在给受害者发送电子邮件,称其电脑遭到黑客攻击。他们还告诉受害者,他们通过网络摄像头泄露了其观看内容的视频,并威胁受害者如果不支付1900美元的比特币,将把视频发送给家人和朋友。子们声称知道受害者的密码,并展示了他们使用过的真实密码,这些密码在之前的数据泄露事件中被公布在网上。称任何收到这种邮件的人都应该删除它。(TVNZ)[2020/4/13]
亿欧TE产服咨询与研究总监吴勇的观察非常精彩。他说,国内媒体对大模型的报道好像突然哑火了。现在还持续报道AIGC,持续输出的媒体,大概就是技术类的媒体,内容则围绕算力、算法和数据,形式是深度解读。
实际上,作为媒体,我非常深刻的感受是,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写,好像所有的议题都写过了,讨论过了。而新的东西、产品又没有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说明AI“盛极而衰”,这一轮炒作要到头了?
吴勇的观点是,国内目前的AIGC发展的阶段处于触发期,而下一个周期叫市场的探索期,目前这个时期,很多的AIGC创业者,包括一大波SaaS厂商和大模型厂商都在憋大招,如此才能在下一个阶段获得各自的竞争优势。
另外,国内国外在AIGC技术发展上还是存在一些“错位”。当海外已经在大模型角度走向成熟,走向应用时,国内一方面要攻克大模型的挑战,另一方面又要赶紧去寻找更好的应用场景。
从这个角度看,AIGC不是凉了,而是进入了更加“务实”的阶段。
亿欧TE产服产品负责人江涛就提到一个细节,他说,百度正在招AI相关人才,但已经开始迁移到产品和运营人员了。
“我们看到,AIGC领域人才的争夺已经从纯粹的技术端、研发端开始迁移到产品和运营端,这预示着下一步马上要到来的是比拼商业。像百度,他们招的产品和运营人员要求围绕他们已有的产品和平台,去吸引外部的合作力量,产品工程师则要围绕平台的使命和客户使命去做相应的产品破解,不再是停留在单纯的说建模型、建大模型,建小模型或者做什么样的技术概念,都开始往下去跑。”
其实,从这场大会的大部分嘉宾的观察看,AIGC正在进入从概念论证到应用探索的新阶段。
公众议论的热度或许是下降了,行业发展的热度依然在,没有凉。
国内大厂进军AIGC是跟风和炒作吗?
Gartner曲线是公众认知度最高的描述技术发展周期的一个专业图表。今天AIGC的发展位于哪个位置?
很多观点都认为,AIGC刚刚经历启动期。但这场峰会上,一位嘉宾的观点更加乐观。
云知声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李霄寒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OCR文字识别技术。在2000年以前,这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各种技术论文持续刷新不同的技术方案。但2000年后热度就没了,没有人发文章了。其实,在2000年前后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人真正提出了一个可用的算法,它使得手写识别的准确率达到了一个可用的水平,进而形成可用的产品,并被部署到千千万万的手机里。科学界退场,工程师介入。
“2016年AlphaGo火了以后,有很多学界的大牛纷纷进入到企业界,现在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这些学界大牛在退出。科学家的退场往往意味着一个技术在产业方面的成熟。我的判断,chatGPT不是科学上的大进展,而是一次集成工程创新。所以我对大模型的判断是我们现在已经爬出谷底,进入一个上升阶段,所以我对大模型在产业方面的应用是非常非常乐观的。”
实际上,ChatGPT并不是凭空出现,在此之前,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大量企业在做大模型,在做AI算法的探索和应用。
有一种说法是,过去这些年有点像在迷雾里摸索,看不到前方的道路,而ChatGPT就像是一道光,一个信号,它告诉所有人,这条路确实可以通到未来。接下来,从业者的选择就很简单了,有钱的砸钱,有力的出力,往上堆资源就可以了。资源越强,越可能拿到通往未来的船票。
过去一段时间,媒体常常揶揄国内大厂做大模型是跟风,是炒作,这种观点在读者里也很有市场。
但是,一线从业者的这个理解或许更能描述大批人马进军大模型赛道的真相。它更积极,更务实。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