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以太坊爱好者
译者注:在本文中,作者大量使用了“engineered”,“engineering”这样的词,作者的本意应该是说,以太坊的诸重特性,都是努力实干出来的。但在翻译上,我们翻成“编程出来的”,一来与实情相应,二来是因为以太坊的一些支持者颇为喜欢以太坊这种“可编程”的特性,这个翻译也是在表达这种观念形态,虽然放在具体语境中可能读起来有些怪异。
引言
货币溢价=流动性
流动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所谓资产的流动性,就是这种资产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买卖时,能够不折损价格而交易的体量。具备良好流动性的资产就会被整个社会用作货币。
虽然比特币和以太坊获得流动性的方式不同,但它们都根源于资产本身的价值。资产的价格上升,其流动性也就上升。
所以,区块链资产的流动性是其价格的一个函数,而价格又是被需求决定的。所以,流动性/价格/需求,名虽各异,实则一也。一种资产的货币性,最终来说是由其全球流动性决定的,反映出来就是其市值,还有在全球各地获取这种资产的难易度。
所以,在密码学货币领域,总市值上的竞争,与“成为货币”赛道上的竞争,根本就是一回事。
一句话,哪种资产有最高的市值,哪种资产就是“密码学货币-之王”。
比特币是先具有价值,然后才出现流动性,然后才获得货币性的,当然都本源于其有限的供应量。比特币恒定的稀缺性给了人们强大的囤币动机,因为人们就它会成为下一代货币。比特币的所有秘密就这个,没别的。要是这不足以让比特币成为货币,比特币也没别的牌可以打了。
以太坊则先是创造出需要ETH来驱动运行的机制,然后让ETH获得流动性。在以太坊2.0中,会有三大神器,编程出ETH的稀缺性:
锁定在DeFi生态——增加ETH的有用性,因此提升ETH的需求质押的ETH——增加ETH的稀缺性,降低ETH的增发率燃烧ETH——增加ETH的稀缺性,降低ETH的增发率这就是三个推动ETH稀缺性的方程,与比特币的2100万上限恰成阴阳对应。重要的是,每一个方程都与其它两个相得益彰。比特币只有一根支柱,以太坊的三根支柱虽然更小,却相互补充,相互加强。
稀缺性乃流动性的前兆
像比特币和以太坊这样的密码建构资产,都是同质、可分割、可全球流动的;为了能用作货币,它们也自始至终需要一个记账系统。一种密码学货币要成为货币,唯一需要跨越的天堑就是变成最有价值/最具流动性的密码学货币。对密码建构资产来说,有且只有一场生死之战,就是获得更高的价格,因为这同时就是在争夺流动性,也就是争取成为货币。
观点:与CBDC相比,稳定币的关键优势在于可编程性:4月25日消息,Cointelegraph文章称,在提供稳定价值方面,稳定币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似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然而,加密稳定资产可以提供完全不同的用例,而CBDC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关键是可编程性,智能合约可以自动化并为货币添加新功能。可编程性允许资产支持和去中心化,这在当前的CBDC设计中是不可能的。开发人员应该利用稳定资产提供的可编程机会,而不是试图与CBDC竞争。
稳定资产发行方明确表示,他们可以改善当前的货币体系,主要通过三种方式。首先,稳定资产有助于降低传统金融活动的成本,例如通过DeFi和汇款进行去中心化借贷。其次,在经历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中,人们使用稳定资产作为保护收入和稳定支付的手段,例如通过委内瑞拉的储备协议。第三,稳定币可用于更注重隐私的支付,例如MobileCoin(MOB)。稳定资产的这三个目的属于当今金融体系的框架。因此,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上CBDC也可以解决稳定币解决的问题。[2023/4/25 14:25:28]
总市值就等于货币量。
Checkmate的文章“为什么ETH不能维持其货币溢价”历数了对以太坊作为一个平台的常见批评。这些批评意见的大部分都是老生常谈了,而且大部分意见都忽略了真正的要点:总价值=货币溢价。大部分比特币粉的批评,都只是生搬硬套道德批评来解释为什么ETH不能成为货币,比如“有预发行就不可能成为货币,因为不公平”以及“PoS=坎蒂隆效应”就是最常见的两种。
依我看来,这些说法就像在说“为什么ETH不配获得货币地位”,或者说“如果ETH能成为货币,必定是不公平的”,而非“为什么ETH不会取得货币地位”。归根到底,“该怎么看待以太坊”只是一种主观偏好,谈不上有什么对错;只有“ETH将会如何”才是我们可以用数据和趋势来研究的问题。
本文就是要用实打实的数据和趋势分析告诉你,为何ETH终将变成货币。
ETH~会~成为货币的理由
ETH正走在将自身建构为货币的路上。
作为一个平台,以太坊一直在寻找适合发力的市场;在2018年,我们看到了用锁定ETH的方式来驱动的金融应用开始崭露头角。“锁定在DeFi中的ETH数量”这个指标很快就火了,因为以太坊社区开始意识到ETH的前景所在:用作零准入金融系统的储备资产。
像权益证明和EIP-1559这样的机制,也是推动ETH需求和稀缺性的机制;同时,以太坊的应用层,也在成为以太坊的功能和流动性机制。
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所有以太坊上的应用最终都会帮助ETH,在ETH有机编程为货币的道路上助ETH一臂之力。从区块链的历史来看,偶然间把工程做成了别一种东西,并不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从2015到2018,以太坊等于是把许多dApp都摆出来,就看哪些能活下来。事实证明,活下来的就是那些能让ETH成为货币的应用。
Mina发布新路线图:涵盖ZK可编程性、结算层性能等五个阶段:金色财经报道,轻量级区块链 Mina 发布 Mina Public Roadmap,该路线图分为 5 个阶段,分别为信任最小化、ZK 可编程性(ZK-Programmability)、结算层性能、递归 Rollups(Recursive Rollups)和 DAO 化之路(Road to DAOification)。其中,信任最小化将使协议免受来自中心化的攻击和偏见的影响,并将去中心化数据存储添加至 Mina 的功能集。
ZK 可编程性将通过可扩展验证和零知识隐私在 Mina 上构建更好的 ZK 可编程层;结算层性能将优化 Mina 的延时、最终确定性和吞吐量;通过递归 ZKP 将实现链与链之间的去信任桥接。[2023/4/7 13:50:03]
1.编程出来的需求
对应用层的需求:这部分是对Checkmate的“以来应用层来实现价值积累”一节的回应。
以太坊的应用层会改变这个世界的金融系统。像MakerDAO、Uniswap和Compound这样的金融元件,有望为全球用户服务;而日渐增长的使用量的结果,就是ETH锁定量的不断上涨。
“DeFi的ETH锁定量”是一个指标,用于衡量以太坊应用所导致的、离开流通领域的ETH数量。每一个以太坊应用都提供了锁定ETH的激励。所以基本上,以太坊的应用层就是以太坊流通量的水槽,导致ETH离开流通领域并提升ETH的稀缺性。
有一个关于货币-商品交易的恒等式是MV=PQ。在本文看来,MV=PQ解释了货币流动速度和货币总量的总价值之间的关系。一旦货币流动速度下降,市值就随之上升。
以太坊应用就是ETH流动速度的水槽。这就是以太坊社区津津乐道于“DeFi的ETH锁定量”背后的理由。水槽流出的ETH越多,ETH的货币性就越强。ETH的水槽越多,单个的应用就越像美联储,而ETH就是他们所用的储备资产。有了比特币,你可以做你自己的银行;但有了以太坊,无论是你还是一帮充当NPC的电脑,都可以做银行!
以太坊应用层的神奇支出在于:总有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应用!产生ETH锁定激励的应用的数量是没有上限的,给那些自愿锁定ETH来参与质押的人所支付的手续费也是没有上限的。因此,理论上来说,对ETH的需求是无限大的。
看图:
锁定在DeFi应用中的ETH数量在不断增长
DeFi锁定量与ETH增发量的比例在波动
Cardano创始人:Cardano新功能应被称为“可编程验证器”而非“智能合约”:9月19日消息,Cardano创始人Charles Hoskinson最近在推特上表示,对于Cardano来说,“智能合约”这个词其实并不恰当,并建议社区将其新功能称为“可编程验证器”。Cardano开发者Matthias Benkort最先发现了语义上的错误。他声称由于其eUTXO交易模型,Cardano的可编程性与以太坊和Solana等竞争链截然不同。因此,智能合约不能实际部署在Cardano上:“与以太坊、Solana、Algorand等公链不同,Cardano上没有所谓的‘部署’智能合约(功能)。取而代之的是,验证器在使用前由哈希隐式引用,并在激活时公开。”(U.Today)[2021/9/19 23:37:05]
以太坊现在还是PoW挖矿;迁移到PoS可以把ETH的增发率从每年4%降低到约0.4%。有了PoS,ETH的增发量将大大低于DeFi的ETH锁定量。
0.4%是PoS以太坊的增发率上限。还不包括从EIP-1559燃烧掉的ETH。我们还不知道如何预测这个燃烧率,但可以假设,把ETH2.0的64个分片都用上,ETH的净增发可以是负数。我很期待看到上图中的黄线降到0以下。
2.编程出来的稀缺性
以太坊上的两大创新标志着“编程出来的稀缺性”。
PoS
普遍假设PoS能吸引到占总供应量10%~30%的ETHEricWall在他最近的文章《PoS更少浪费》中解释了,PoS系统的质押者群体将主要由那些长期看好ETH的人构成,因为他们可以接受很低的质押回报率。这意味着什么:以太坊能够以最低的增发率来保障安全性为购买区块空间而支付的交易手续费会流到那些长期看好ETH的人手上。PoS奖励看多的一方,而且会自我强化资产的升值。这是另一个以太坊能把自己实现为货币的绝佳例证,不像某些项目只能靠模因(译者注:近似于“文化基因”的概念,也可译为表情包。进一步补充ETH的流通量水槽效应EIP-1559
EIP-1559引入了ETH燃烧机制,它会一边改善以太坊的使用体验,一边根据以太坊的交易拥堵程度来同比例燃烧掉ETH。
Checkmate认为EIP-1559存在一些大问题:
EIP-1559代表着对货币政策的修修补补。在他看来,修补货币政策就是绝对的错误,而“不能修改”就能产生最好的货币政策。它代表着坎蒂隆效应。坎蒂隆效应的定义如下:那些距离新发行的货币更近的人便能更快使用新增发的货币,并使用还未调整过的货币购买力来购买商品。也就是说:能拿到新发行货币的人,比起在新货币的后续传播中才能拿到货币的人,可以更便宜地买到东西。EIP-1559会让手续费变得更加昂贵。我的回应:
报告:当前的财政和货币环境将加速比特币这样可编程货币的崛起:数字资产管理机构Electric Capital近日发布报告称,当前的财政和货币环境将加速可编程货币的崛起,例如比特币。在过去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比特币一直与主流金融资产紧密相关。然而过去几个月,比特币走出了独立行情。相对于美元而言,比特币目前还不算是价值存储,但它已经显示出这种潜力。此外,目前政府、媒体、金融市场等现有系统的信任崩溃,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系统可以弥补这种信任缺失。(Beincrypto)[2020/5/21]
再强调一次,这不过是一种道德意见,说“以太坊不配获得货币溢价”,不是一个说“它不能获得货币溢价”的实然命题。我完全不同意这一点。坎蒂隆效应是存在的,而且可以用来批评ETH作为一种资产的公平性,但这种批评只跟作为安全机制的PoS相关,跟EIP-1559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EIP-1559对PoS经济模型的改变直接缓解了PoS中的坎蒂隆效应。如果你真的担心出现这种效果,EIP-1559是友军。我已经在《EtherisEquity》和《EIP-1559:以太坊货币政策的最后一块拼图》解释过这些,但我会在这里再重复一遍:
密码经济系统中的手续费收入是有很大波动的,而且这一点无可更改。2015年比特币的手续费低于0.01美元,2017年10月就上涨到超过100美元。2017年10月的矿工赚得盆满钵满,而2015年的矿工在低手续费下生存艰难,简直是在倒贴服务。EIP-1559保证了PoS验证者在ETH2中的稳定收益,让验证者免受根本上不稳定的手续费市场的损害。而且,EIP-1559会从质押者手上拿出一部分利润、平等地重新分配给所有ETH持有者。当以太坊的收入,低于其支出时,它就遭遇了亏损。先不考虑收入,ETH会增发给验证者来补偿他们为安全性做的贡献。这就意味着,收入很低时,验证者也还是会得到补偿。如果EIP-1559真的会提高手续费,那也是因为它提高了ETH的价格。Checkmate在这里的观点是说:手续费跟ETH价格相关,如果ETH价格上涨,手续费也会水涨船高。回想一下我的观点:一种资产的货币性是其价格的函数。如果ETH的价格上升,它的流动性也会增加,货币性也如是。Checkmate似乎偶然地承认了EIP-1559会帮助以太坊获得货币性。3.编程出来的流动性
比特币是全世界第一个互联网上原生的加密资产。Coinbase、Wyre、Gemini、Kraken等大型交易所和LocalBitcoins等服务上聚集着比特币的流动性。这些交易所也为以太币提供了外部流动性。
外部流动性:一种资产与外界之间的流动性。基本上所有的资产都只具备外部流动性。
内部流动性:一种资产与其原生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性。迄今为止,只有以太坊拥有内部生态系统。
声音 | 上海证券交易所前总工程师:CBDC未来十年内应该能实现可编程:据中国金融信息网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前总工程师、“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China Ledger)”技术委员会主任白硕在研讨会上表示,法定数字货币(CBDC)未来十年内应该能实现可编程,将再造全新的区块链支付生态。白硕认为,第一步CBDC将不进入大众市场,而是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进行大额资金流通。第二步进入大众流通市场,但是不赋予可编程功能。第三步,CBDC将被赋予可编程功能。CBDC技术储备都在那,可能头几年关注居多,中央银行会采取相对审慎的态度,后几年推进可能加速。[2018/8/14]
从外部流动性的角度来看,以太币和比特币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二者都依赖于同一个基础架构:法币入口和交易所。虽然比特币目前拥有的外部流动性最多,但它不像以太坊那样拥有自己的内部流动性。
以太币可以自己创造出内部流动性。我本人就在MakerDAO中投入了大量以太币来创建质押债仓,是内部流动性的直接受益者。通过Maker生成DAI之后,拿着DAI去Uniswap上兑换以太币只要1分钟。在这一过程中,根本不需要接触审查机构,或是接受KYC身份认证。
能够为以太币/DAI之间的交易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是建立起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的第一步。在这样一个经济体中,参与者无需寻求外部流动性。就我个人而言,有很多时候,我想买以太币,但是资金清算往往需要5到7天,我不想等这么久。我可以利用质押债仓生成的DAI来购买以太币,过几天之后再卖掉以太币换成DAI还回去,这一切都要感谢以太坊的内部流动性。
有了内部流动性:
我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我向以太坊支付了费用我向Uniswap支付了费用当我们这些用户向Uniswap支付费用之时,就为Uniswap创造了更多流动性。
《Uniswap是基础设施》这篇文章中阐述了上述过程中形成的反馈环路:
Uniswap会基于其所在的经济体扩张。任何市场的规模都与该市场上的交易量有关。
一个市场上的交易量越多,该市场得到的交易费就越多该市场得到的交易费越多,对流动性提供方的激励就越大流动性提供方越多,Uniwap上的流动性就越强Uniswap上的流动性越强,就会有更多参与者使用这个平台来进行大额交易更多参与者在进行更大额的交易之时,交易所获得的交易费总额就会上升。循环往复别忘了本文的主题:以太币将成为货币,而货币是具有流动性的。无论如何,货币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强的资产,Uniswap是增强以太币流动性的基础设施之一。
再强调一下,流动性与总市值成正比。假设一种资产的市值为100美元,那么这种资产本质上不具备流动性。假设一种资产的总市值为1000亿美元,那么这种资产具备极强的流动性。价格与流动性成正比。记住以下几点:
所有Uniswap市场都是以以太币计价的。当以太币价格上涨,Uniswap上所有市场的流动性都会增强。当以太币价格上升时,以太币的流动性就会增强。当以太币价格上升时,Uniswap上的以太币/DAI市场的流动性就会以x的倍数增长。这些效果是翻倍的,不是累加的。当以太币的价格上升,Uniswap上的以太币的流动性就会成倍增加。货币是具有流动性的。
以太坊会为自己创造流动性,并赋予自己货币属性。
上图显示了以太币是如何发展成为货币的。
4.编程出来的公平性
以太坊的批评者认为,以太坊的发行和分配制度并不公平。虽然有人深入分析并指出以太币的ICO在分配/公平性上达到了很理想的程度,但是批评者表示,ICO本质上是一种不公平的新货币分配方式,预挖矿/ICO本身就与货币的本质相悖。我认为,这种批判根本忽略了我们用来衡量“以太币ICO公平与否”的真实数据?
我个人很喜欢通过指标和数据来分析实然-应然问题。我发现以太币的基尼系数与比特币不相上下,对此我已经很满意了。
然而,DAI是所有密码学货币中最具公平性的一种。
自现代金融系统兴起之时,这种将某种资产作为质押物,并在其背书下发行信贷的模式就已经成为了最基本的货币生成机制。其背后的原理很难在此简单说明,可以去看看DavidGraeber的《债:第一个5000年》。
David在书中解释了“债务”和“债权”机构是如何成为互惠互利的狩猎者和采集者的。受益方会欠下施益方的债。在小型狩猎者-采集者部落中,那些受益多过施益的人会被视为包袱,或“失信人”,其它人不会再帮助他们,因为他们知道对方还不起。
MakerDAO是一个具有全球可扩展性的借贷系统。
持有以太币的人可以通过MakerDAO发行一个“偿债承诺”,即DAI。因为MakerDAO要求质押率不得低于150%,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有人会“失信”。
货币本质上就是债权债务关系。MakerDAO已经创建出了一个完美货币系统:具有债权担保性的货币。觉得以太币缺乏公平性?好的,那就使用DAI吧。DAI的价格还稳定。
下面开始反驳对方辩友
最后,我就直接针对Checkmate的观点见招拆招了。
我的总结是,以太坊项目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治理模式较为中心化,另一方面是货币政策不健全,有逐渐恶化的迹象。
只是一个混淆了实然和应然谬论。首先,以太坊治理模式的中心化程度真的有那么强吗?就某些规定来看,是的。所有关于修改/更新的共识都是通过中心化流程达成的。以太坊货币政策是以中心化的方式进行修改的,但也是有社会契约作为根据的。如果你认同Hasu的观点,即,所有密码学经济系统都是根据社会契约来执行的,那么以太坊的社会契约就是遵守最低必要发行量原则。凡是针对以太币发行规则的修改都必符合这个社会契约。如若不然,恐怕以太坊的货币管理就要出大乱子了,不过目前还没有出现过不遵守最低必要发行量原则的情况。
EIP1559的最新实验似乎与除以太币持币者之外的其它用户的需求相悖。这就损害了系统的公平性,导致链上用户交易因为交易费溢价而越来越赶客。
我在上文已经做了说明。“……似乎与除以太币持币者之外的其它用户的需求相悖。”这与比特币的早期持币者有什么不同?早期比特币持币者也因为比特币的稀缺性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当然了,由于比特币协议的性质,人们可能会感觉比特币的发行机制较为公平,但是如果通过数据和指标来评判的话,也可以认为以太币的分配机制是公平的。因此,我认为,这个论点不及我上文阐述的“编程出来的货币性”一节那么有理有据。
由于协议复杂性、图灵完备性、开发者后门和中心化预言机等问题,以太币的受攻击面相比比特币大了一个数量级。
如果你接受《以太坊的两面》和《以太币是股权》这两篇文章的观点,那么你也会认同以太坊一直在努力解决上述问题。如果这条评论中所述的担忧是有效的话,那么以太坊上的应用就会自然而然地从当前状态转换到更适合它们在这个环境中生存的状态。
项目愿景、方向和实验性功能一直在变,现在又想方设法靠近比特币的“健全货币”叙事。
并无证据可证明一个健全的货币政策就能够带来货币性。这是一个编造的说法,自2015年至今,比特币粉们一直在鼓吹这点。但是在我看来,这个说法已经到头了。真正有意义的是事实和数据,而非叙事和模因。前者是后者的克星。
以太坊过于依赖第三方应用来为以太币积累价值。但因为供给量没有上限、货币政策摇摆不定,又不得不依赖它们。
忽略Web3.0的人请后果自负。DeFi不是以太坊的附属品。从概念上来说,DeFi要大于以太坊。但是,目前尚未出现其他可供DeFi发展的平台。在真正的竞争对手出现,从以太坊手中分得一杯羹之前,以太坊会一直垄断DeFi,并将填补DeFi需求上的空白。当看到Checkmate那句“过于依赖第三方应用”之时,我的理解是“以太坊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自己所需具备的货币属性,没有任何一个协议能够做到这点。”
所有以太币集中池都有可能成为恶意PoS验证者,也可能会被黑客攻破,而成为恶意验证者。
金融必招致风险。如果我所选择的协议能提供应用的话,我很乐于承担这一风险。以太坊好比是一条九头蛇。我们也看到了EtherDelta的下场了:中心化会成为致命弱点。然而,EtherDelta被Uniswap所取代,后者在设计上完全避免了中心化风险。这是一个合理的担忧。事实表明了,所有以太坊应用都有可能被一个更好更能抵御攻击的新应用取代或吞并。
次生系统综合征的最终结果:渴望完全重建底层区块链。可是把一条链整合进另一条链是一个无底洞,需要好几年才能完成。定义:次生系统综合征指的是由于期望过高且过于自信,成功的小而美系统会被多度设计的浮夸系统所取代。
这个观点认为以太坊正在试图“通过一个设计过度、成本高昂且需要大量维护的系统成为更好的比特币”。
次生系统综合征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75年。我认为,次生系统综合征的教训是很容易吸取,并在出现大问题之前修复的。与一些比特币粉鼓吹的错误叙事相反,同步并运行以太坊全节点很容易。比特币粉们有一点倒是说对了,以太坊1.x确实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以避免背离正确的方向。但是,以太坊的计划并不只是更新以太坊1.x,而是推出以太坊2.0,引入一系列全新的功能和特性。
在Checkmate看来:以太坊需要过渡到以太坊2.0是因为它的技术负债越来越多。
在我看来:以太坊是一个会更新和升级的金融系统,基于对加密经济学和用户需求的研究。以太币的货币性是一个可以迭代并改进的产品!
结论
上述4点论证了以太币是如何通过编程成为货币的。
你可能会说:“David,你只是解释了以太币的价值缘何而来,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以太币会成为货币”……我的回答是:这都是一回事。
永远记住以下几点:
1.货币性就是流动性
背后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实就是如此。如果有个东西是全世界最具有流动性的东西,那它就是货币。
2.流动性与价值成正比
市值越高的资产流动性越强
3.没有其他协议能通过编程的手段为自己赋予流动性和价值
Uniswap=编程出来的流动性。所有DeFi应用=编程出来的价值。你更喜欢哪一种,编程出来的流动性还是模因式的流动性?
4.一些比特币粉们口中的“以太币为何不会成为货币”的批评都是混淆了应然和实然的谬误。
有两种方式可以生成货币:被动采用和编程出来的特性。
比特币粉一般都相信比特币的普及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人们会接受这个东西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事。
但比特币是以黄金为模型,对于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来说既没有创新,也不够有用。人们想要解决问题,一个可以通过编程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协议经过简单的迭代和测试就能适应产品市场。迄今为止,以太坊的应用层一直在持续不断地为以太币找寻产品市场。纵观以太坊这5年来的发展史,我发现那些在以太坊上找到产品市场的应用就是那些将以太币作为货币的应用。
以太坊一直在根据需求进行升级。祝他好运。这个世界需要一个可编程的价值存储资产,能够将自己变得更加有用。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