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府财经此前受权发布了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央行数字货币系列解读,本文是第三篇。
此前文章:
各国对央行数字货币态度暧昧发行试点谨慎行事研究热情逐年攀升
央行数字货币:一段历时6年的长跑,谨慎低调稳扎稳打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详细讲解了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营方式和对我国目前支付体系的影响。
这是在笔者截稿前,官方披露的最详尽的央行数字货币实践信息。研究团队梳理分析了穆长春的演讲内容,发现大家最为关注的若干问题都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
印尼央行行长:正在讨论央行数字货币的宏观金融含义:7月16日消息,印尼央行行长表示,正在讨论央行数字货币的宏观金融含义。[2022/7/16 2:17:57]
Q1:央行数字货币是否采用区块链作为底层架构?
对此,穆长春明确表示,对于数字货币选用的技术,央行层面保持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在这之前,许多非官方人士都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提出了猜测。从网上发布的一些信息来看,此前多数猜测均偏向于认为央行会选择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
穆长春也透露,一开始,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小组的确做了一个完全采用区块链架构的原型。后来央行逐渐明确将数字货币作为当前货币体系中M0的替代,而纯区块链架构是无法达到零售级别货币需求的高并发性能的。
与区块链联系紧密的还有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建立在计算机代码上的智能合约能够解决人与人或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任问题。而央行对于智能合约的态度较为谨慎。穆长春表示,央行可能会加载有利于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但对于超过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还是会保持比较审慎的态度。
瑞典央行表示央行数字货币不可能复制现金的功能:瑞典的中央银行(Riksbank)在探索数字货币的可行性方面做了比大多数其他机构更多的研究,它表示,根据周二发布的一份报告,用户将无法像使用银行票据那样匿名操作。
这一发现触及到了一个关键的悖论。为了让央行数字货币像现金一样,它既要匿名,又要可以离线使用。但数字货币的技术结构要求它们必须经过远程账本的验证,以避免伪造,影响匿名性。Riksbank表示,假设电子克朗能“离线匿名运行”是错误的。
根据Riksbank的说法,大多数探索数字货币的央行(58%)似乎都选择了基于代币的模式,Riksbank引用了centralbanking|.com的2020年调查。到目前为止,其研究表明,基于代币的数字货币似乎“在实现类似现金的属性方面没有比基于账户的数字货币更好”。
Riksbank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代币是“不记名工具,本身就代表了对货币价值的所有权”,而基于账户的数字货币可以与存款相提并论,因为它显示了对某种形式的金融中介或央行本身的货币余额的所有权。[2021/2/17 17:23:11]
Q2:民众是否直接通过人民银行申请数字货币?
费城联储:央行数字货币可取代部分商业银行的功能:美联储发布一份央行数字货币相关的32页研究报告,该报告主要研究基于帐户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含义,重点阐述于其与商业银行的传统角色转换方面的潜在竞争。该研究报告表示,数字货币的引入可能会使得金融系统架构产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央银行应向所有人开放。但该研究报告同时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取代一部分商业银行在满足贷方和借款人的需求,但如果央行数字货币CBDC破坏传统商业银行的作用,并允许借款钱多于贷出的钱,那人们就会担心中央银行可能会损害货币市场。[2020/6/5]
根据穆长春的演讲,数字货币采取双层运营体系,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让央行独自应对我国十数亿民众,还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商业机构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化解风险,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另外还能避免单层运营体系导致的金融脱媒。
金色晨讯 | 韩国:没有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计划 半月谈:警惕“韭菜收割者”卷土重来:1.人民日报:中国力推区块链技术自主创新,仍面临诸多挑战。
2.韩国央行:目前没有发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计划。
3.比特币的隔离见证使用率达58.27%,与8月底相比增长近两倍。
4.半月谈:区块链受青睐同时,要警惕“韭菜收割者”卷土重来。
5.深圳商报:虚拟货币炒作将纳入深圳地方金融重点监管。
6.人民法院报:谨防“区块链”沦为“区块”,以“区块链”之名行坑人钱之实,既为人们所不齿,也为法律所不容。
7.新华网:莫要把区块链这部经念歪,区块链不能成为炒作的“噱头”、行的“招牌”,区块链发展更不能陷入急功近利、热衷赚“快钱”的歧途。
8.海南副省长沈丹阳:将对区块链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保障措施。
9.V神:以太坊2.0的无状态模型可以增强安全性。[2019/11/25]
总结来说,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下层,这种双重投放体系最适合我们的国情。
Q3:如何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会超发?
货币超发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通货膨胀。提起通货膨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津巴布韦这个非洲国家。货币的快速贬值使得一个大宅子在一个月后就只值一块面包了。我国在民国时期也曾发生过恶性通胀,出现买东西用车拉钱的滑稽场面。
央行数字货币机制的设计中,要求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缴纳准备金。而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全额提取准备金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货币的超发。央行数字货币与普通货币一样,依然是中央银行的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因而货币的流通性和稳定性都有了切实保障。
Q4: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运营权究竟花落谁家?
央行在数字货币研发运营机构的确定上,选择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对此,穆长春用了“赛马场”的比喻,他表示,目前我们是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及市场接受,谁就会跑赢比赛。
Q5:央行数字货币是否具有以往加密货币去中心化的特点?
在“去中心化”的问题上,央行的表态非常明确: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尽管央行数字货币采用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但与我们现在熟悉的支付宝等电子支付工具是不同的。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的无限法偿性使得它从法律角度上来看流通性更强。
其次,也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目前让中心化支付工具饱受诟病的不外乎两大问题,一是对用户隐私和交易信息的保护力度不足,二是对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不足。
然而上述两个问题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对于这个貌似“无解之题”,穆长春给出了“可控匿名”的答案。在“可控匿名”的机制下,央行数字货币能够既保证交易双方的匿名性,同时保证反、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至于如何实现“可控匿名”,笔者非常期待央行后期披露更多的技术细节。
Q6:是否所有场景都能够使用央行数字货币?
笔者在第一个问题中有提到,央行目前明确将数字货币仅作为当前货币体系中M0的替代。简单来讲,M0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也就是大家钱包里的纸币和硬币。而与M0对应的还有M1和M2,即在M0的基础上再加上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这意味着,央行数字货币只能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而这样的场景必然伴随着高扩展,高并发的性能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纯区块链架构不适用的原因。在具体操作上,穆长春表示可以根据不同级别钱包设定交易限额和余额限额。
数字货币已经成为未来人类社会货币体系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各国都在积极拥抱货币改革热潮的到来,把握住这次机会,就能让本国货币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中站稳脚跟。而依靠敏锐的洞察力和技术优势,我国已经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抢得先机。
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字货币仍旧是初生婴儿的形态,发展时间较短,其技术细节和监管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明确,距离完全的货币数字化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越是国际竞争激烈的时候,我们的步伐越要迈得稳,积极从实践中获取经验教训,在实验中不断调整,才能保证国家货币体系长期的健康发展。
无论如何,人类货币体系的新纪元或许已经到来。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