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20年发现近3000颗彗星_OHO:ASA

SOHO“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20年发现近3000颗彗星

SOHO探测器在凝视太阳的过程中也会对彗星进行研究,截止8月17日,SOHO探测器的观测数量为2990颗

据腾讯太空(罗辑/编译):SOHO“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于1995年升空,在近20年的观测生涯中发现了关于太阳以及周围天体的许多重大事件。比如,2011年观测洛夫乔伊彗星、2013年观测ISON彗星,目前SOHO探测器已经观测了近3000颗彗星。由于彗星的轨道近日点非常接近太阳,SOHO探测器在凝视太阳的过程中也会对彗星进行研究,截止8月17日,SOHO探测器的观测数量为2990颗,预计第3000颗在接下来不久的时间内出现。

绝大多数的彗星观测来自业余天文学家的贡献,在SOHO探测器的数据处理过程中,有许多志愿者参与。在2013年ISON彗星的观测中,彗星从大约110万公里的近日点附近掠过,几乎所有人都认为ISON彗星可能解体时,它又出现了,业余天文学家的观测在彗星研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SOHO探测器搭载了先进的日冕仪,能够拍摄到彗星接近太阳时的照片。

目前SOHO探测器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运作状态,探测器上的燃料能够持续使用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宇航局已经在2016年的预算中申请了220万美元作为SOHO探测器的资金使用,至少在2020年前,SOHO探测器仍然会继续服役。欧洲空间局也是SOHO探测器的合作方,科学家认为SOHO探测器是独一无二的,对天文学家而言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目前运营的成本也很低,只要SOHO探测器能够使用,我们会继续让它服役,直到它被更先进的探测器取代。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318.html

SOHO卫星拍摄到一颗掠日彗星近距离掠过太阳时壮烈的死亡过程

SOHO卫星拍摄到一颗掠日彗星近距离掠过太阳时壮烈的死亡过程

视频:SOHO卫星拍摄到一颗掠日彗星近距离掠过太阳时壮烈的死亡过程

据腾讯太空(悠悠/编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太阳及日光层观测卫星(SOHO)拍摄到一颗彗星近距离掠过太阳时壮烈的死亡过程,它被太阳附近强作用力撕碎,并迅速汽化。

8月3-4日,太阳及日光层观测卫星观测到一颗明亮彗星以时速209万公里的速度朝向太阳方向运行,这颗彗星并没有碰撞在太阳表面,而是在太阳周围被瓦解崩溃。像多数掠日彗星一样,这颗彗星运行至太阳附近时,被太阳强作用力撕碎和汽化。

掠日彗星运行至太阳表面138万公里处,经常撕碎或者蒸发。图像中太阳盘是白圈结构。据悉,这颗彗星最初是8月1日被太阳及日光层观测卫星发现的,它是克鲁兹族彗星中的一颗。

彗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由冰和灰尘构成,通常在椭圆轨道环绕运行,运行至最远点远超过冥王星轨道。

相关报道:掠日彗星在太阳附近气化粉碎「巨星殒落」死状惨烈

据ETtoday(戴榕萱):由欧洲太空总署(ESA)与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日光及日光层观测卫星(SOHO)拍下掠日彗星于日前通过太阳附近惨遭气化粉碎的惨烈画面,此彗星以209万公里/时的速度朝太阳方向运行,多数彗星都会在离太阳表面138公里处就被撕碎、瓦解,而今年正巧在8月4日被卫星拍摄到。

时间于8/3~8/4,日光及日光层观测卫星(SOHO)就以观测到一颗彗星以209万公里/时的速度朝太阳方向运行,因距离太阳非常接近,幸运地并没有撞上太阳,而是从旁掠过,不过大多彗星会因为太阳的强烈辐射而气化蒸发,完全粉碎。本月1日发现的彗星是克鲁兹族彗星的一部份碎片,彗星小至9米,大可至46米,不过通常都在离太阳表面约138公里处就会受到太阳强力干扰而粉身碎骨。

彗星是由冰冻的气体与星尘集结而成的,因此有了"dirtysnowball"(脏雪球)的称号,彗星通常环绕着太阳天体,而SOHO观察到80%的掠日彗星,它们的轨道几乎都需花800年才能绕完一圈,天文学家可藉由彗星的运行获得有关太阳的秘密。如此漫长的运行长时间,在近日被SOHO卫星拍到惨烈粉碎的景象,也算让地球人惊呼宇宙之浩瀚。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311.html

SpaceX“星链”卫星在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拍摄的南极光照片中出现

SpaceX“星链”卫星在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拍摄的南极光照片中出现

据cnBeta:外媒报道,相信对于地球人来说没有比宇航员从国际空间站(ISS)观看地球更好的鸟瞰视角了。据了解,在相对较低的轨道上绕地球旋转不仅可以看到地球表面的一大块景色还可以看到地球上空的大气和太空。

上面这张照片则是ISS在4月13日拍摄的,并通过NASA的宇航员地球摄影数据库分享出来。照片展示了明亮的绿色南极光,它是从印度洋上空某处的有利位置拍摄而成。

靠近图片中心可以看到一系列交错的条纹,它被确认为埃隆·马斯克的SpaceX拥有和运营的Starlink(星链)卫星。

卫星跟踪器MarcoLangbroek在照片上做了注解:Starlink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项目。它的目标是将宽带互联网服务带到地球上几乎任何一个地方,但这个计划需要发射数千颗卫星。目前在轨的还只有几百个,天文学家们指责这些家用电器大小的物体已经干扰了他们的科学观测工作。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297.html

基于零知识的隐私协议 Elusiv 已在 Solana 上线主网:3月9日消息,基于零知识且合规的隐私协议 Elusiv 已在 Solana 上线主网,允许用户发送隐私交易。此外,Elusiv 与 Solana Pay 兼容,并支持 SOL 和 SPL 代币。基本合规性功能包括所有权证明和创建查看密钥的能力,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控制他们共享的交易信息。

据悉,Elusiv 旨在为用户和商家提供隐私保护,同时通过低交易合规解决方案保持安全。此外,Elusiv 可使标准交易隐私化,同时允许用户选择要公开的交易。Elusiv 于 2022 年 11 月完成 350 万美元融资,Big Brain Holdings、Jump Crypto、Solana Ventures 等参投。[2023/3/9 12:52:17]

SPHEREx:NASA将创建红外宇宙地图

SPHEREx:NASA将创建红外宇宙地图

红外太空望远镜,就可以研究宇宙从大爆炸到行星形成的所有历史时期,为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支付2.42亿资助金。

空间天文台将在2023年发射入轨,获名SPHEREx(Spectro-PhotometerfortheHistoryoftheUniverse,EpochofReionization,andIcesExplorer)。项目由加州理工学院的杰姆斯·博克(JamesBock)率领。位于近地轨道的分光光度计将在两年时间内创建0.75至5微米近红外范畴内的宇宙地图。

SPHEREx项目战胜了参加美国航空航天局招标的两个其他入选项目,其中一个是旨在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近红外线空间天文台FINESSE,另一个是X射线空间望远镜Arcus。FINESSE项目筹备期间取得的结果将可用于欧洲航天局筹备的任务相似的ARIEL(AtmosphericRemote-sensingExoplanetLarge-survey)项目。

SPHEREx的主要目标之一确定地球至3亿个星系的距离并制作它们的三维结构地图。根据它们的分布密度,科学家能发现宇宙早期历史,即大爆炸之后10-36秒至10-32秒的宇宙暴胀时期出现的微小影响。SPHEREx的其他研究方向将与再电离时代有关,再电离时代是大爆炸后的5.5亿至8亿年,在此期间出现了第一颗恒星和星系。最终,SPHEREx将研究银河系分子云中的冰团,新恒星和行星就从中产生。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183.html

Swan、Atlas彗星分裂可能会给地球带来危险的太空灰尘

Swan、Atlas彗星分裂可能会给地球带来危险的太空灰尘

据cnBeta:外媒报道,最近几个月,像Borisov、Atlas和Swan这样的彗星很好地分散了人们对新冠病大流行的注意力,但一位科学家警告称,当这些壮观的太空景象开始破裂时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Borisov是第一个被证实访问过我们的星际彗星,其最初在去年8月被发现并在12月围绕太阳旋转后在2020年初开始分裂。

大约在同一时间,Atlas彗星在分裂成碎片之前迅速变亮。然后是Swan彗星,它在经过我们的星球时其核心完好无损,但在未来几周围绕太阳运行时很有可能会出现破裂的情况。

所有这些对天文学家和其他太空怪才来说都是好消息,但地球和彗星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友好、能做到保持距离的。问问恐龙就知道了。许多人认为恐龙是被一颗巨大的彗星撞击而灭绝的,这颗彗星可能在那个时候引发了大火、巨大的海啸并激起了足够多的粒子进而部分遮挡了太阳、让地球变得寒冷。

来自北爱尔兰Armagh天文台的WilliamNapier在去年6月首次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地球上的灾难性后果可能不需要彗星的直接撞击。仅仅是来自彗星碎片流的碎片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我们星球上的生命。

Napier在《MonthlyNoticesoftheRoyalAstronomicalSociety》的文章中写道:“这样的偶遇可能导致了12900年前大型动物的灭绝和气候突然变冷以及在公元前2350年左右几乎同时发生的文明崩溃。”

另外,他还提到了一个被称作新仙女木事件的更早时期。那个时候,地球突然从变暖的趋势转变为滑入冰河时代。气候突变的一种假设是,由一颗大彗星或小行星的撞击造成。

然而,这个理论存在争议且并没有被科学家们普遍接受。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185.html

Taurids金牛座流星雨火球下周或将点亮夜空

Taurids金牛座流星雨火球下周或将点亮夜空

据cnBeta:外媒报道,下周,业余天文学家和天文观测者们需要密切关注天空,因为Taurid金牛座流星雨可能会形成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火球。火球是一个技术术语,指的是划过大气层的极其明亮的流星。对于那些不熟悉Taurid的人来说,Taurid分为北Taurid金牛座流星雨和南Taurid金牛座流星雨。

据了解,两者都是Encke彗星留下的碎片形成的。这颗彗星留下的碎片流要比其他一些彗星留下的碎片要大。虽然Taurids金牛座流星雨不会像其他流星雨那样产生那么多的流星,但碎片的大小意味着Taurids金牛座流星雨确实会产生更大的火球。

Taurids金牛座流星雨首次出现在10月下旬的夜空中,并将在11月27日继续点亮夜空。高峰应该在11月5日到12日之间。流星雨的最佳观赏时间是深夜至清晨这个时间段。寻找火球的理想时间则是午夜刚过的时候。

Solana生态借贷协议Solend:流动性挖矿奖励将全部分配给借贷用户:12月6日消息,Solana生态借贷协议Solend宣布,从北京时间12月8日8点开始,该平台的流动性挖矿奖励将全部分配给借贷用户(mSOL除外),取消之前在流动性供给者和借贷方之间平均分配流动性挖矿奖励的机制。

Solend指出,此举旨在提高贷款利用率,进而在未来提高供给端利率,并为2022年1月下旬推出的流动性挖矿2.0奠定基础。[2021/12/6 12:54:32]

就像任何天文观测一样,最好的选择是远离亮光的地方。然而,金牛座流星雨会产生足够明亮的火球,这使得人们即便在城市里也都能看到。对于那些不熟悉造成Taurids金牛座流星雨碎片踪迹的Encke来说,这是一颗周期性彗星,它每3.3年绕太阳公转一周,这是一颗相当明亮的彗星所出现的最短公转周期。

虽然这颗彗星并不会反射击中它的大部分光线,但它确实有一个巨大的彗发和彗尾,这使得它在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更容易被看到。Encke有一个直径约4.8千米的核。它在1786年首次被发现,但直到1819年天文学家才知道它是一颗周期性彗星。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296.html

Tycho8998-760-1b:天文学家首次成功地测量系外行星大气中的碳同位素比例

Tycho8998-760-1b:天文学家首次成功地测量系外行星大气中的碳同位素比例

据cnBeta:天文学家从2.8万亿公里外计算了碳原子内部的中子数量,该小组首次成功地测量了系外行星大气中的碳同位素比例,这可以告诉我们它是如何形成的。一种特定元素的原子在其原子核中可以有不同数量的中子,从而产生不同的类型,我们称之为同位素。

例如,碳有15种同位素,其中碳-12和碳-13是自然界中最稳定和最常见的。测量同位素的比例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化石的日期,跟踪气候变化,并检查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在地球之外,科学家们已经测量了远在月球和火星的同位素,但现在这一距离已经扩展到太阳系之外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是一颗名为Tycho8998-760-1b的超级木星,位于约300光年外的苍蝇座。

研究人员利用智利的甚大望远镜,分析了来自宿主恒星的光线穿过该行星大气层的光谱。不同的元素和不同的同位素会以不同的波长吸收这种辐射,产生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带有那里的空气是由什么构成的指纹。

在这种情况下,它主要是水蒸气和一氧化碳。在后者中,研究小组设法区分了碳-12和碳-13,标志着第一次在一颗系外行星的大气中测量到不同的同位素。研究人员预计会发现碳-12占主导地位,大约70个原子中有一个是碳-13--但令他们惊讶的是,事实证明存在大约两倍的数量。

有关这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仍然是一个谜,但该小组有一个假设。在一个行星系统中,一氧化碳在靠近恒星的地方更容易以气态形式存在,但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冻结。这一区域被称为“一氧化碳雪线”,位于雪线两侧的行星有不同的同位素比率。而这项研究中考察的行星围绕其恒星运行的距离比我们太阳系中任何已知的行星都要大得多。

"这项研究的作者PaulMollière说:"这颗行星离它的母星比我们的地球离我们的太阳还要远一百五十多倍。在如此遥远的距离,冰块可能已经形成了更多的碳-13,导致今天行星大气中这种同位素的比例更高。"

该团队说,未来对系外行星的同位素测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发展和演变。

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130.html

ULLYSES:NASA将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研究银河系和邻近星系中的300多颗恒星

ULLYSES:NASA将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研究银河系和邻近星系中的300多颗恒星

据cnBeta:哈勃太空望远镜即将开始它有史以来最密集的调查。美国宇航局(NASA)将利用该太空望远镜研究我们自己的银河系和邻近星系中的300多颗恒星。此次调查将主要关注年轻的恒星,希望能更好地了解它们的演化过程。

这项调查被称为“作为基本标准的年轻恒星紫外线遗产库”(或简称ULLYSES),将旨在建立出银河系中的年轻恒星和附近星系中其他不同年龄的恒星的文献和数据。

了解恒星是如何形成、生存和死亡的,对我们了解银河系和整个宇宙至关重要。正如NASA在一篇新的博客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恒星,我们都不会出现在这里,没有恒星,宇宙“将是一个相当无聊的地方”。事实上,如果大爆炸的物质从未凝聚成恒星,许多元素就不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行星也根本不可能存在。

“ULLYSES的关键目标之一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参考样本,可用于创建捕捉恒星多样性的光谱库,确保为广泛的天体物理学主题提供遗产数据集。ULLYSES预计将对全世界天文学家的未来研究产生持久的影响,”ULLYSES项目负责人JuliaRoman-Duval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个独特的集合正在使许多领域的多样化和令人兴奋的天体物理学研究成为可能。”

NASA表示,该计划的总体目标是“让天文学家更好地了解恒星的诞生,以及这与从行星到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等一切事物的关系。”事实上,恒星对于星系的生命至关重要,因为星系中年轻的恒星形成区域总是最活跃的,进而也是最不稳定的。

Solana生态DeFi平台GooseFX完成4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10月8日消息,Solana生态DeFi平台GooseFX完成4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 SkyVision Capital、CoinShares、BiXin Ventures、Animoca Brands、KuCoin Labs、Solana Capital、GSR、Solana Eco Fund、Double Peak Group、Darkpool Liquidity、Halborn、Definitive Capital、6K Starter、OIG、MEXC、GenBlock Capital、Dweb3 Capital、Gate.io、Signal Ventures 等。

GooseFX 是 Solana 上的 DeFi 平台,支持 DeFi (包括衍生品、代币化股票等)以及 NFT 交易。[2021/10/8 20:13:27]

“ULLYSES计划正在为未来建立遗产,创建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天文学家将在未来几十年内用于研究,”NASA说。“该档案还补充了恒星形成故事的部分,这些故事将很快通过NASA即将推出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红外光观测获得。哈勃和韦伯一起工作,将提供一个关于恒星和宇宙恒星形成历史的整体视图。”

相关报道:哈勃望远镜开始对附近的恒星进行紫外光勘测

据cnBeta: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发起了一项名为ULLYSES的新项目,来制作作为基本标准的年轻恒星紫外线光谱样本库。ULLYSES是有史以来使用哈勃望远镜的最大的观测计划,就其投入的时间而言。超过300颗恒星将被纳入观测计划。

来自恒星的紫外光将被用来制作一个年轻、低质量恒星的光谱"模板"库,这些恒星位于散布在银河系的8个恒星形成区。该调查还将包括在附近的矮星系几个成熟的高质量恒星,包括麦哲伦星云。图中是大麦哲伦云中的存档恒星,黄色圈出,蓝色圈出的是观测到的恒星。

ULLYSES观测计划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参考样本,用于创建捕捉恒星多样性的光谱库。研究人员希望为广泛的天体物理学课题创建一个遗产数据集。ULLYSES背后的团队相信,该项目将对全球天文学家未来的研究产生持久影响。STScl已经发布了第一组ULLYSES观测结果,早期目标包括位于几个附近矮星系中的炙热、大质量、蓝色的恒星。

该计划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更好地了解恒星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它与行星形成和星系演化的关系。天文学家的目的是确定年轻的低质量恒星如何影响在其周围行星的演化和组成。研究人员表示,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会将分子撕裂,并能穿透行星形成的环星盘。

这种紫外线辐射可以影响形成行星的化学成分,并直接影响环星盘的存活时间。对行星的宜居性、大气逃逸和化学成分也有直接影响。该计划的目标是附近星系中的大质量恒星,星系中的重元素丰度很少,类似于早期星系的原始组成。观测的设计和目标是在天文学界的帮助下选定的。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105.html

VittorioGhirardini团队发现一个新的超星系团或有助于解释星系演化的基本原理

VittorioGhirardini团队发现一个新的超星系团或有助于解释星系演化的基本原理

据cnBeta:外媒报道,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一个新的超星系团,可能有助于解释星系演化的基本原理,并验证了eFEDS项目对宇宙中一些最大的已知结构提供突破性新见解的能力。随着宇宙的扩张,超星系团在我们的银河系之上扩展了几个数量级,并有可能跨越数十亿光年。

事实上,银河系只是本地群星系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本身就是室女座超星系团的一个组成部分。那又是拉尼亚克亚超星系团的一部分,这个超星系团据信是由10万至15万个星系组成,逐渐在宇宙中分散开来。目前,据估计,它的范围约为5.2亿光年。

科学家认为,在可观测的宇宙中,大约有1000万个超星系团。然而,实际上了解它们及其结构是很棘手的,它们很难用X射线望远镜等传统仪器来探测。

然而,据PhysOrg报道,德国加兴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VittorioGhirardini领导的新的天文研究不仅确定了一个以前未知的超星系团,而且有助于验证一种识别神秘结构的方法。利用eROSITA最终赤道深度巡天(eFEDS)领域的数据,预印本论文描述了一个由8个星系团组成的新超星系团。

eROSITA作为俄德“光谱-伦琴-伽玛”(SRG)任务的一部分于2019年年中发射,随后围绕日地拉格朗日L2点建立光环轨道。它旨在收集中能X射线范围内的全天空调查,并帮助建立构成我们宇宙的星系团和星系群的地图--以及它们之间的热气体细丝。它还有望帮助识别以前被其他仪器隐藏的黑洞。

它首先进行了所谓的性能验证,有效地对天空的选定部分进行抽样地图,这些地图包含了整个地图应该在四年的标准读数中积累的那种深度数据。正是这些早期数据帮助确定了这个新的超级星团。

该团队结合了来自eROSITAX射线望远镜的X射线数据、来自HyperSuprime-Cam的光学数据,以及最后来自LOFAR和uGMRT的射电数据。结果,他们在最北端的星团中发现了主要的合并活动,以及其他地方进一步合并的可能证据。

“这项工作证明了SRG/eROSITA的潜力,不仅可以绘制宇宙的大规模结构,”论文总结道,“而且还可以探测其成员的详细物理特性。”模拟表明,仅在eROSITA最终数据的一部分中,就可以最终确定460多个超星系团--每个超星系团由5个或更多成员组成,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结构如何影响星系团的演化。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102.html

WLM矮星系发现密集气体云具备孕育恒星的环境

SOL 24小时资金净流出19.81亿元人民币:金色财经监测数据显示,加密货币市场24小时资金净流出排名前三分别为[2021/9/1 22:53:13]

图中标注区域是WLM矮星系中一氧化碳气体云

据腾讯太空(悠悠/编译):一个最新发现的星际星云依偎在密集星际物质中,这将有助于解释在WLM矮星系稀薄周围区域如何形成密集恒星簇。据悉,WLM矮星系比银河系体积小数千倍,比银河系密度更低。

该研究报告第一作者、智利大学莫尼卡-鲁比奥(MonicaRubio)博士说:“出于多种原因,像WLM矮星系这样的星系很难形成恒星簇,这样的星系密度较低,过于蓬松。同时,它们也缺乏促使恒星形成的重元素。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目前,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WLM矮星系的全称是“沃尔夫-伦德马克-梅洛特(Wolf-Lundmark-Melotte)星系”,是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尔夫于1909年首次发现的,它的星系属性是1926年被克努特-伦德马克和菲利伯特-梅洛特发现的。

这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矮星系,位于鲸鱼星座,距离地球大约313万光年。通过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天线阵(ALMA)进行观测研究,鲁比奥和同事能够首次定位密集区域,类似于较大星系中孕育恒星的环境。

该区域很难被发现,通过一氧化碳分子释放毫米波长光线进行高精准定位,它通常与恒星形成的星际星云密切相关。之前另一支研究小组首次通过阿塔卡马探路实验望远镜探测到WLM星系中存在一氧化碳,虽然这样低分辨率观测无法判定这些分子位于何处,但是能够证实WLM星系包含着非常低密度的一氧化碳,其密度比其它任何星系都低。

天文学家强调称,缺少一氧化碳和其它重元素是恒星形成的一个严重阻止器,鲁比奥博士说:“尤其是分子和一氧化碳,对于恒星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当气体云开始崩溃,温度和密度将增大,对引力形成反作用力。”

美国T.J.Watson研究中心布鲁斯-埃梅格林(BruceElmegreen)是研究报告合著作者之一,他指出,通过发现一氧化碳限定于弥散星际气体中的高密度区域,将最终有助于理解邻近恒星的形成之谜。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090.html

XTEJ1550-564研究证实一些光确实逃过了黑洞的引力

XTEJ1550-564研究证实一些光确实逃过了黑洞的引力

据cnBeta:一项新的研究结果与很多人对黑洞的看法相矛盾。关于黑洞,大多数人都听说过的一件事是,没有什么东西能逃脱它的引力,甚至光也不行。虽然在黑洞附近的光和其他物质都是如此,但在距离黑洞周围吸积盘稍远一点的地方,一些光确实逃过了黑洞的引力。

这项研究发现,有些光在黑洞的引力作用下屈服于黑洞的引力,然后回过头来,从吸积盘中弹出,逃离了黑洞的引力。参与研究的一位科学家说,研究小组观察到,从非常接近黑洞的地方射出光线,这些光试图逃离黑洞,但又像回旋镖一样被拉回黑洞。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莱利-康纳斯是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说,这种现象是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预言过的,但直到现在才被证实。

科学家们研究了“罗西X射线时空探索任务”的观测结果,做出了上述发现。研究人员观察了由类似太阳的恒星绕行的黑洞。该黑洞编号XTEJ1550-564。这个黑洞从轨道上的恒星中吸取物质,将物质拉到它周围的扁平结构的吸积盘当中。

研究小组仔细观察了来自吸积盘的X射线光,该光线向黑洞盘旋,研究小组发现一个印记,表明光线被弯曲回吸积盘并反射掉,吸积盘本质上是在照亮自己。科学家们说,理论家们曾预测过光在吸积盘上会有一部分弯曲回来,现在他们首次证实了这一预测。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092.html

X射线大爆发:圆规座X-1星系中心中子星周围形成美丽光环

X射线大爆发:圆规座X-1星系中心中子星周围形成美丽光环

据ETtoday:英国奇幻小说经典《魔戒》(LordofRings)被搬上银幕后,风靡全球,让《魔戒》这个词也流行了起来。一个国际科学研究小组最近测量发现,太空中也有「魔戒」,它离地球约3.1万光年。

不过,它并非如电影中描述的一枚具有魔幻力量的指环,而是遥远星空中一个特殊的天体系统,这个系统曾经在寂静的宇宙深处描绘出巨型的指环图形,因而得名。

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AstrophysicalJournal)刊登论文报导,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已测量出「圆规座X-1」(CircinusX-1)星系跟地球的距离。

「圆规座X-1」是一个双星体系,曾经发生爆炸,其中一颗恒星退化成中子星,在它伴星的轨道上公转。中子星拥有超强磁场和超高温度。在围绕伴星旋转过程中,这颗中子星把伴星上的物质吸过来,加热。达到一定温度后,散发出X射线。

2013年末,国际太空站监测到「圆规座X-1」发生过一次长达两个月的X射线大爆发。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海因兹(SebastianHeinz)教授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小组立即使用两部太空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和「XMM牛顿天文望远镜」针对这次射线大爆发进行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在X射线大爆发时,「圆规座X-1」中心的中子星周围,有四个由X射线形成的明亮、彩虹般的光环。论文的共同作者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研究人员波顿(MichaelBurton)接受访问时说,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把这些光环戏称为「魔戒」。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圆规座X-1」与地球之间有一层厚厚的星尘云。X射线遇到星尘云时,部份发生了散射和折射,因此产生光环的图形。

动态 | 网贷公司SoFi与Coinbase合作将于Q2推出加密交易:据CBNC消息,2月27日,在线贷款金融公司SoFi宣布与Coinbase合作,计划于第二季度推出加密交易。SoFi首席执行官Anthony Noto表示,其目标用户希望了解加密货币价格及购买信息。据悉,SoFi是美国一家在线个人金融公司,提供学生贷款再融资、抵押贷款和个人贷款。[2019/2/27]

从「圆规座X-1」发射出的X射线直接抵达地球,跟经过星尘云折射后才抵达地球的射线陆存在着一个时间差。科学家正是根据这个时间差,巧妙推算出了「圆规座X-1」距离地球3.1万光年。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094.html

X射线光下从未见过的新型恒星IRAS00500+6713由两个白矮星合并

X射线光下从未见过的新型恒星IRAS00500+6713由两个白矮星合并

据cnBeta:外媒CNET报道,在遥远的未来,我们的太阳将成为一颗白矮星,它本身是一种高密度的恒星残骸。宇宙中有许多白矮星,但其中两个的合并可能产生了以前看不见的恒星。当用X射线观察时,由于氖气的作用,中心恒星周围的星云发出了令人瞩目的绿色。

欧空局(ESA)周一发布了这颗恒星的不寻常景象,称“这幅图像显示了一种此前在X射线光下从未见过的新型恒星”。该天体名为IRAS00500+6713。

这颗恒星在2019年首次引起天文学家的注意。“当时,天文学家已经报告说,该天体具有非常高的风速,而且太亮,因此太巨大,不可能是一颗普通的白矮星,”欧空局在周一的一份声明中说。

德国波茨坦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LidiaOskinova领导的一个团队利用欧空局的XMM-牛顿X射线望远镜对这颗恒星进行了重新观察。该团队于12月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这颗恒星的论文。

白矮星碰撞对参与的恒星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但这些白矮星并没有遵循“典型的剧本”。根据欧空局的说法,该团队认为“我们在图像中看到的是一种由两个白矮星合并驱动的新型X射线源”。

像XMM-牛顿这样的X射线望远镜让我们以不同于NASA的哈勃等光学望远镜的方式看到宇宙天体。“许多天体在极其剧烈的过程中产生X射线,”欧空局说。XMM-牛顿能够看到这种作用,并有助于我们了解星云、星系、超新星和黑洞。

新的X射线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星云中的恒星的情况。欧空局表示,它非常不稳定,很可能在1万年内坍塌成一颗中子星--这就是恒星在生命末期燃料耗尽时的情况。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068.html

X射线双星系统天鹅座X-1的黑洞质量挑战恒星演化模型

X射线双星系统天鹅座X-1中的黑洞重约21个太阳质量挑战恒星演化模型

据cnBeta:一项新的研究显示,X射线双星系统天鹅座X-1中的黑洞重约21个太阳质量,它的质量如此巨大,以至于它挑战了当前的恒星演化模型。黑洞的质量是由其母星的特性决定的,一般由其一生中因恒星风损失的质量来制约。如果黑洞与双星伴星相互作用,系统就会发射X射线,有时还能形成射电射流,使系统作为X射线双星在电磁观测中可见。

最近的观测显示,天鹅座X-1系统中的黑洞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1倍,比之前的估计多了50%。为了形成如此巨大的黑洞,天文学家不得不修改他们对恒星通过恒星风损失多少质量的估计。

从已知的X射线双星的测量结果表明,这些系统中的黑洞质量都在20个太阳质量(M☉)以下,最大的黑洞质量为15-17M☉。然而,对黑洞合并事件的引力波探测却发现了质量更大的黑洞,达到了50M☉以上,这揭示了一个差异,挑战了当前关于黑洞由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

在此,JamesMiller-Jones及其同事利用甚长基线阵列(VLBA)对天鹅座X-1,一个位于我们银河系中的恒星质量黑洞进行了新的观测。2016年5月29日至6月3日期间,他们利用VLBA对天鹅座X-1进行了6次观测(每天一次)。利用新数据和档案观测数据,Miller-Jones等人细化了与X射线双星的距离,发现它比之前估计的要远,从而将系统黑洞的推断质量提高到了21M☉。

动画显示了天鹅座X-1系统,由一个黑洞与一颗巨星组成的轨道。最近射电望远镜的观测发现,该系统的距离比之前认为的要远20%,这意味着该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21倍,是有史以来在不使用引力波的情况下探测到的最巨大的恒星质量黑洞。

新的测量结果确定天鹅座X-1是目前已知的最大规模的电磁探测恒星质量黑洞。根据作者的说法,要想在银河系中存在如此巨大的黑洞,在原恒星演化过程中通过恒星风损失的质量一定比目前模型预测的要低。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052.html

阿贝尔2256:“星系大混战”的遗迹

图中所示的为射电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红色的部分为波长较长的射电波,蓝色部分为波长较短的射电波

据腾讯太空(罗辑/编译):位于新墨西哥州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星系图像,显示了这片宇宙空间内爆发的“星系撞车”事故,多个星系在“狭小”的空间中相互碰撞、融合。科学家将这个天体集群命名为阿贝尔2256,距离我们大约8亿光年,跨度达到400万光年,相当于40个银河系的直径。科学家使用了位于新墨西哥州的卡尔-杨斯基G甚大阵对阿贝尔2256进行观测,内部包含着百个星系,因此这是名副其实的“星系遗址”。

在本次观测中,科学家使用了卡尔-杨斯基G甚大阵的一个新的功能,可形成一幅真彩射电图像,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宇宙天体的行为。图中所示的就是射电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红色的部分为波长较长的射电波,蓝色部分为波长较短的射电波,叠加后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示的情景。本图覆盖的天区面积相当于一个满月大小,内部包含了多个超新星爆发的遗迹、充满各种宇宙射线的恒星形成区,其中还有一些射电星系,其中央拥有大质量黑洞,迸射出等离子体流。

根据射电望远镜阵的埃里克博士介绍:阿贝尔2256的特点是充满了相互碰撞的星系,拥有各种非常吸引人的天体,其中许多物质流的起源我们仍然不清楚。阿贝尔2256绝对是一个射电星系集群,而且它们还不断进行碰撞合并,形成了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大遗迹”,其形成的原因仍然是一个迷。

参与本次观测的射电望远镜为新墨西哥州的卡尔-杨斯基G甚大阵,海拔高度大约为6970英尺,即2125米,由27座独立碟形天线组成,每座阵面直径为2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阵之一。27做天线呈Y字形分布,可对遥远宇宙天体进行观测,该望远镜属于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5961.html

阿波罗17号宇航员带回的样品分析研究获得月球表面陨石撞击更加精确的时间序列

用于此项研究的月表冲击熔融碎屑岩样品(编号73217)正交偏光透射显微照片。样品由阿波罗17号宇航员取自月表一处山丘滑坡区域。图像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各种不同的矿物与碎屑物混杂在熔融岩浆物质中。

据新浪科技(晨风):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自从美国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最后一批月球岩石样品至今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自那以后这些样品接受了比一般的地质学样品全面和深入的多的各种测试。一个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科学家领衔的团队近期通过创造性的运用激光微探针技术对阿波罗17号宇航员们带回的样品进行分析,获得了月球表面陨石撞击更加精确的时间序列。

陨石坑是塑造太阳系行星体固态表面最为普遍的地质过程之一。月球表面满目疮痍的撞击坑地貌记录着当年曾经延续了整个太阳系历史的陨星撞击事件。科学家们对于建立月面撞击坑的绝对年龄表尤其感兴趣,这是因为月球是理解地球早期陨星撞击历史的重要媒介,在地球上,早期的撞击坑早已被活跃的地质活动和侵蚀作用抹平消失。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由于早期太阳系内撞击事件的普遍性,我们可以经由对月球表面撞击历史的研究来帮助推算其他内太阳系天体的表面年龄。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第18组实验室”(Group18Laboratorie)由基普·霍吉斯(KipHodges)教授领衔,他们运用一种加装在高灵敏度质谱仪上的紫外激光微探针对阿波罗-17号返回样品中的氩同位素成分进行了分析。利用激光微探针测试40Ar/39Ar同位素的方法此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学样品的地球化学定年,其中包括一些结构非常复杂的样品,但这还是这种方法第一次被用于对阿波罗计划取回的月岩样品进行分析。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团队此次所分析的样品是一类称称作“撞击熔融角砾岩”的岩石类型,简单来说这是一类由熔融玻璃,淹死碎屑以及矿物晶体碎粒混合胶结而成的岩石,其形成于陨星对月球表面的撞击熔融。

当一颗陨星撞击天体固体表面,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的一部分会以冲击加热的方式被释放出来并造成目标岩体的熔融。这种极端环境条件将造成某些同位素定年体系被“重置”,尤其是那些在遭受撞击的过程中发生了冲击熔融的矿物类型。因此,科学家们在确定月球表面陨击坑的绝对年龄时的做法一般就是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方法对目标岩石中受到冲击加热并达到熔点,并在那之后重新凝结的矿物成分进行分析,这样得到的同位素定年结果就是撞击事件发生的时间。

然而,月球岩石很多在数十亿年的历史中都曾经遭受了不止一次的严重装置事件,在这一过程中其同位素体系被多次重置。这就让同位素定年变得复杂而棘手。

一般的经验认为,月球表面最大的撞击坑应当是最大部分撞击熔融物质的来源,因此几乎所有接受定年测定的样品都必定与那些规模最大的撞击坑有所关联。

的确,有数量巨大的撞击熔融物质是由形成撞击盆地规模的大型撞击事件的产物,但近期由美国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器(LRO)拍摄的图像确认,即便是直径仅有100米量级的小型陨击坑同样也会产生撞击熔融物。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月12日出版的《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杂志上报告了这项成果。

论文第一作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球与空间探测学院研究生卡梅伦·默瑟(CameronMercer)表示:“我们分析的样品之一,编号77115,仅仅记录下了一次撞击事件,它可能与形成盆地的大型撞击事件有关,也可能无关。相比之下,我们发现另一块样品,编号73217则保存有至少3次撞击事件的记录,事件跨度达数亿年之久。并非所有这些都能够与形成盆地的撞击事件联系起来。”

样品77115是由宇航员尤金·塞尔南(EugeneCernan)和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Schmitt)在他们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月面行走时在第7采样点采集的,其中记录了单一的一次撞击事件,其发生时间是在大约38.3亿年前。而样品73217则是在第二次月面行走期间由宇航员在第三采样点采集的,其中记录着至少有3次独立的撞击事件,发生的时间则是介于38.1亿年至32.7亿年之间。这项成果表明,一块小小的样品中可以含有在数十亿年的时间跨度中多次撞击熔融事件留下的记录。

默瑟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在分析样品时考虑其撞击定年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那些拥有复杂,多种来源物源的样品。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我们目前拥有的月球岩石额陨石收藏,同时也一样适用于我们在将来开展的载人或无人探测太阳系天体行动中取回的样品。”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019.html

阿波罗任务所采集的数据分析发现月球表面上曾发生过210次之前未曾探测到的月震

阿波罗任务所采集的数据分析发现月球表面上曾发生过210次之前未曾探测到的月震

阿波罗月面实验装置(ALSEP)由一系列科研仪器组成,宇航员在阿波罗11号之后的5次月球登陆任务中,都会将这些仪器放置在登陆地点。上图显示的是阿波罗16号的实验装置。ALSEP包括了多种地质学仪器,能在每次登陆地点的环境进行持续的探测,时间至少一年。虽然设计寿命只有一年(阿波罗17号的是两年),但这些仪器最终工作了长达8年的时间。这些实验最终在1977年9月30日由任务控制中心永久关闭。

据新浪科技(任天):根据对阿波罗任务所采集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月球表面上曾发生过210次之前未曾探测到的震动。该发现为进一步了解月球地质学提供了线索,并揭示了4种独特的月震类型。

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特殊的算法程序获得了这一发现,并称接下来还有新的发现。“这一系统被设定为能识别出深层月震、撞击和浅层月震,并且运行可靠。”研究者写道。

阿波罗11号是第一艘在月球上着陆的太空飞船,在这次任务中,人类不仅在月球表面插上了美国国旗,而且把地震仪等设备带了上去。从1969年历史性地登陆月球开始,在1972年的4次任务中,阿波罗号的宇航员们都在月球表面上放置了地震仪。直到这些仪器退役的1977年,它们还从月球上用无线电向地球发送回了月震数据。

接下来的多年时间里,科学家一直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他们鉴别出了1.3万次独立的震动,有些按里氏震级被记录为5.5级——在地球上这一强度足以导致建筑物出现轻微损坏。

研究作者写道:“算法显示出探测罕见事件的能力,并能标记出之前未探测到的信号结构,而新的事件类型正是我们特别关注的。”研究者还指出,月震是目前地外天体上所记录到的事件中唯一被证实的。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介绍,月震与地球的地震活动并不一样,它们具有不同的成因。

面对阿波罗号的数据,研究团队提出,在这里面是否还有一些另外的月球活动未被发现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BrigitteKnapmeyer-Endrun博士和她的团队开发出一种独特的算法,这种算法与语音识别程序类似。当把一次月球震动的数据输入之后,以该算法为基础的程序就能搜索新的数据,并识别出相似的模式。

研究人员在1972年数据的一个较小的子集中运行了该程序,对此前未分类事件中的50%以上进行了归类,并发现有超过200个事件没有被列入此前的月球事件目录中。研究人员称,这一新程序可以在已有的数据中发现更多未曾被发现的事件,在“未来其他行星上进行地震学任务”时也会十分有用,包括NASA接下来将在火星上进行的“IsSight”任务。

月震有4种类型,第一种是深层月震,发生在表面以下约700公里,科学家认为是由于地球和太阳的潮汐重力而产生。第二种是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引起的振动。

第三种是热量月震。在度过两周时间的月球黑夜(以及极低的温度)之后,阳光的重新照射会使月球脆弱的外壳出现膨胀,并最终发生爆裂。最后一种是浅层月震,发生在表面以下约20到30公里处。

前三种月震被认为比较温和,只有第四种月震能够出现里氏震级5.5级的震动。目前对浅层月震的成因还不明了。据NASA的介绍,阿波罗号的地震仪都放置在月球一侧表面的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因此确切的GPS位置很难确定。

更重要的是,月球不像地球一样具有活动的构造板块。地壳外层分裂为厚厚的板块,在流动的地幔上方移动。由于月球缺乏这样的特征,科学家认为浅层月震可能来源于地球上无法见到的某些其他力量。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030.html

阿根廷出土或是全球第二大的3万公斤巨型陨石4千年前陨石雨所留

阿根廷出土或是全球第二大的3万公斤巨型陨石

发现于阿根廷北部城镇甘塞多

工作人员协助挖掘

团队会继续研究当地的陨石

荷巴陨石于非洲出土

阿根廷北部城镇甘塞多,上周六掘出一颗重约3万公斤的巨型陨石,相信是4千年前一场陨石雨期间掉落。有估计它或成为全球第二大陨石,仅次于上世纪初在非洲纳米比亚出土的陨石荷巴(Hoba)。

在四千多年前,位于火星与木星间小行星带的一颗纯铁小行星飞撞向地球,形成金属陨石雨。陨石散落于现在阿根廷查科省和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省之间,大约320平方公里的地区。今次掘出的陨石,相信就是该期间掉落。初步量度显示其重量逾3万公斤,估值约6600万至8000万元人民币。

目前全球最大的出土陨石,是于1920年由纳米比亚一名农夫发现、重约6万6千公斤的陨石荷巴,估计在8万年前掉落地球。在1969年,阿根廷亦曾出土一颗重约3万7千公斤的陨石,要有待专家再次量度,才能确定今次发掘的陨石是否属全球第二大。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5946.html

阿根廷火流星划破苍穹呈极亮绿光兼橙色尾迹

有目击者意外拍下今次罕见流星横飞的一刻。

流星呈极亮绿光

流星有道橙色尾迹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周四晚出现一幕奇景,一颗呈绿光的流星于上空横飞,其尾迹则呈橙色。有目击者幸运地拍摄下该流星横飞一刻的情况,只见它极为光亮,专家相信是一颗陨石于当日晚上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所流下的踪影。

从该段仅10秒的短片中所见,流星飞越时流下的橙色尾迹颇长,其后消失于山林中。据指流星并无造成任何伤亡。纵然流星并非罕见,但若像今次这么光的流星则属极少数。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5883.html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水星链

[0:62ms0-0:48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