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货币国际化基础理论”和“货币惯性理论”是什么?_区块链:加密货币

引言

“货币国际化基础理论”和“货币惯性理论”是什么?本文将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货币国际化基础理论

跨境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跨境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指的是货币在国际贸易时发挥计价结算功能时构成的市场抉择体系,币种的选择体现了国际货币的优胜劣汰,其背后往往蕴含着国家间经济金融实力的对比。一般来说,国际贸易结算中企业往往会选择发达国家货币作为结算货币。除此之外,跨境交易主要参与者偏好交易费用少、适用范围广、兑换便捷的货币类型。学者从产品特性差异、贸易对手区分、交易成本等多个角度对跨境贸易货币抉择展开分析。麦金农根据跨境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差异,将其划分成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两种,相对来说前一类商品呈现多样化,而后者则趋于同质化。

他指出,这两类产品的跨境贸易中,出口商议价能力存在差异:在初级产品交易中,出口商议价能力较弱;而在制成品的交易中,出口方占据主导权,所以在交易过程中通常会使用自己国家的货币。在麦金农理论的基础上,斯文·格拉斯曼通过对1968年瑞士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了贸易结算的货币选择,发现:在出口方面,以出口贸易额衡量,66%的贸易以本币进行计价结算;

Cyber Capital创始人:Worldcoin的代币经济学旨在让风险投资家受益:金色财经报道,加密基金Cyber Capital创始人Justin Bons发布推文称,Worldcoin的代币经济非常糟糕 仅占流通总量 1% 的交易,这是一个掠夺性的设计,旨在让风险投资家受益,而不是散户投资者或用户,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价格大幅下跌,伤害无数人并暴露他们的隐私。

Justin Bons认为,从历史上看,这种代币分配总是会导致大规模崩溃,这些风险投资家肯定明白这一点,因为 ZEC、ICP 和 MAPS 都是这种动态的突出例子,大多数散户投资者都没有意识到并购买了 WLD 代币,以微小的价格创造了需求供应,导致价格现在飙升,并且很可能导致随后的大规模崩盘。[2023/8/8 21:30:39]

而在出口方面,本币结算的贸易量仅占26%。总结了出口方货币计价、进口方货币计价与第三方货币计价三种模式,认为优先考虑出口国本币作为计价结算工具,其次为进口国本币,第三方货币较少被考虑,也被称为格拉斯法则,但贸易主体均为发达国家。克鲁格曼则聚焦交易成本,指出货币在全球使用时也会有规模效应,也就是说当一种货币被频繁在贸易中使用时,交易成本呢的均值就会不断降低,进而这一货币更有可能会被跨境贸易主体选为计价结算货币。

经济学家:BTC只是高度投机的资产:金色财经报道,著名经济学家、教授和加密怀疑论者Steve Hanke在推文中表达了他对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态度。他说,虽然许多人将比特币视为“未来的货币”,但其过度波动应该不断提醒他们,比特币永远不会成为可靠的记账单位。此外他认为用户在将比特币兑换成美元时需要支付高额交易费用,反之亦然,这就是为什么加密货币永远不会在日常交易中得到充分使用。Hanke得出结论称,比特币只是“一种高度投机的资产”。他一再表示他相信加密货币不能变成一种真正的支付方式,可以快速廉价地使用。[2021/7/22 1:08:10]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顺差持续增加,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机电类产品占出口额一半以上,高新技术类产品占比也在逐年上升,2019年这一数值达到28.3%,企业议价能力在沿线国家中较强。中国积极推进汇率改革,稳健的货币政策与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币值出现较大波动。人民币也满足了经济规模足量、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等要求,随着人民币认可程度的不断提升,极有可能成为成为美元替代品,在区域内发挥更大的结算与计价职能。

声音 | 经济学家吴晓求:传统金融领域没有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据经济参考报消息,近日,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接受采访时表示,高科技或者说金融对科技的渗透趋势,呈现为金融科技。比如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这些都属于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因为传统金融领域没有,我们必须把这些元素植入到传统金融体系,这样整个运行平台和跑道就发生了变化,所以金融科技的核心是应用。为什么要注入金融科技?主要是解决金融活动中长期以来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即信息的对称性问题。必须解决信息透明和对称性,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定价。从而,金融的效力、风险相应降低,效率就会提高。这是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融合的根本所在。[2019/6/28]

最优货币区理论

最优货币区是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形式,这一理论为研究货币区域化提供了基础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失效,美元多次出现恶劣波动,针对各国关于采取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争论,蒙代尔首次提出浮动和固定这两种汇率制度互相存在一个最佳的区域分解,他认为可以找到一个组合,存在单一同种货币或者几种货币,被选择为最优货币内部的互相交易使用固定汇率,而与其他货币进行交易则加入浮动汇率,这就是最优货币区理论。

声音 | 经济学家贺学会:区块链项目价值体现在机器共识和社群共识的颠覆式创新:据凤凰网报道,在2018全球第五届区块链技术应用论坛上,经济学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贺学会教授表示,随着区块链的兴起和发展,未来的应用将越来越多,其建立信任关系的本质推动行业价值网络的构建。他指出,区块链项目价值体现在机器共识和社群共识的颠覆式创新。[2018/7/28]

各国之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既可以通过区域内要素流动性自行解决,也可通过调整不同币种间汇率来实现,控制区域内通胀水平和稳定就业率。蒙代尔最先提出将要素流动性作为判断建立货币合作区的标准。后来,麦金农认为在判别能够构建最优货币区时要考虑经济开放度这一因素,他指出当较为开放的国家之间可以组成最优货币区。此后,是否成立最优货币区的判别因素也融入了肯宁、英格拉姆和哈伯勒的相关研究成果,涵盖了产品种类、金融一体化程度和通货膨胀差异水平等因素。

刘瑞以8个东北亚、东南亚、中亚以及南亚代表性国家为例,通过OCA指标贸易开放程度、利率、通货膨胀水平对货币合作区建立有显著影响。吴长虹通过OCA单一指标的原则发现人民币除经济规模这一指标符合在“一带一路”实现最优货币区,其他指标在不同国家差异较大,因此可以按照适宜程度将整个区域划分为数个子区域,在子区域内推进货币合作。

现场 | 日本金融厅加密货币交易所研讨会成员、丽泽大学经济学部教授中岛真志: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封闭型DLT将成为主流:金色财经现场报道,7月4日,在日本东京举办的TOKENSKY区块链+全球高峰论坛上,日本金融厅加密货币交易所研讨会成员、丽泽大学经济学部教授中岛真志表示欧美金融机构相关者虽然对比特币有很大批判,但认为区块链是真实存在的,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比特币为主的时代已转向以区块链为主的时代,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已成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区块链也成为DLT或分散型记账系统。DLT交易数据记录并保存和共享,其信息种类不受限制,其优点是可以防止信息篡改、系统强、运行成本低。而DLT有开放型和封闭型两个种类。开放型对参加者没有限制,没有中央管理者,如比特币等,封闭型DLT对参与者有限制,有中央管理者,如金融业的实证实验。中岛真志认为今后封闭型DLT会成为主流。因为这与算法有关系。开放型DLT存在恶意攻击的风险,计算复杂,速度慢,封闭型DLT会更加安全、高效,交易确认会更加简便。[2018/7/4]

而郭晴等对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与美方、欧洲国家进行比较,指出从经济冲击理论来分析,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周期较为类似,可以先着力于推进“一路”人民币的区域化,在此基础上向“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扩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行的货币相比,人民币更具竞争力,拥有成为区域内主导货币的潜力。

人民币现阶段无法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但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区域货币合作提供了政策指导,指明了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带一路”区域阶段性发展目标,以何种货币合作模式在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可根据沿线国家的情况,以多重货币联盟模式为指导,按照可适度指标划分成不同区域,在最适宜的区域上推进货币统一,分步实现人民币在全区域的一体化。

二、货币惯性理论

惯性本来是一个物理名词,它代表的是物体会偏向于维持原有的运动状态,除非从外部给予一定的作用力,可以用来衡量物体抵抗自身运动状态改变的能力。同样地,这一理论也适用于国际金融与货币经济学领域,在一定时间内,即便出现功能与效能的货币,但对用户的选择行为的影响较小,这可能是由网络外部性和变化成本这两个因素导致的。金和和弗兰克尔采取将被解释变量滞后一阶作为货币惯性来研究欧元是否能够超越美元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他们认为短期货币惯性是重要的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产出份额影响最大。

网络外部性

网络外部性可以理解为一种相互依赖的形式,任何一个消费者行为依赖于同一网络中其他用户行为。这是因为,网络外部性产生的价值是由用户数量决定的,当使用同类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的人越多,它的价值也会随着提升。

原有用户从使用某产品中得到的效用与现有用户规模数量正相关,原因在于如果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当用户人数变多的时候,原本使用产品的用户就可以在不支付任何额外成本的时候就能够得到产品后来新增加的价值。网络外部性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自有价值”,指的是当不存在新用户的时候产品自身所带的价值;二是“协同价值”,代表的是原来的用户在有新用户时所得到的那部分价值。

杰弗里·罗尔夫斯的研究最先涉及网络外部性,但并没有给出明确提出此概念。卡兹和夏普罗指出,网络外部性可以给用户带来规模效应,即如果一种产品对一个消费者的价值随着其他消费者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时,就可以说这种产品或者服务具有网络外部性。

货币产生网络外部性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效应,随着能够接受这一货币的人数的增加,货币就能更频繁地流通,因此它就会被更多地采用在交易过程中;二是间接效应,如果在报价过程中越多人使用这一货币,那么在交易过程中用户面临的风险就会更小,货币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尺度的功能。

所以,一种货币从诞生一直到被很多用户所使用需要漫长时间,但是在被选择之后,货币就能够在后续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性能优化,会吸引更多人选择,形成一个正循环。而还在抉择使用哪种货币的用户也会有从众心理,倾向于选择大多数人使用的货币,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货币的价值更高,预期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定时期“中心”国际货币往往只有一种,这是因为:一是多个货币网络存在交易成本高,可能存在货币网络不兼容而导致的不同网络用户彼此间货币的不接受;二是没有政府强制力时,使用范围大的货币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吸引更多的用户,于是不断扩张的用户规模会加强该货币职能,直到将其他的劣势货币从市场上驱逐出去。

转换成本

转换成本指的是用户为了转换自己持有的货币必须多支出的成本。货币持有者在考虑进行货币转换时应该要综合考虑交易成本、学习成本、其他不确定因素。王慧、刘宏业认为,当转移成本高于收益时,则用户会对当前货币网络产生依赖,尤其是当前所使用的货币具有较强的网络外部性时。

从国际货币的变更进程来看,美元在其经济、贸易规模方面远超英国后,仍经历了漫长时间成为国际货币,理由就是网络外部性和转换成本会一同发挥影响导致出现路径依赖和正向循环。按照这一思路,现阶段以美元为基准的国际交易模式已经建立,即使存在和美元发挥相同作用的货币,依旧难以替代美元的国际地位,因为用户担心使用其他货币可能产生额外成本,这使美元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占领优势。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水星链

[0:15ms0-0:30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