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一生虽从未踏上马达加斯加的土地,但他和其他科学家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却在非洲大地生根发芽,解决了当地成千上万人的温饱问题。
时光荏苒,尽管袁隆平院士已经离开人世2年多了,但是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仍有怀念他的人,他的事迹以及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依然如漫天星辰,照亮无数人勇敢前行。
只是,殊不知,他的人生剧本本来不是这么写的……
从少爷到农民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爸爸是举人之后,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妈妈是新时代的女性,在学校担任英语老师。
按照正常轨迹,他应该子承父业,考一个不错的大学,再选一个经管之类的专业,在父亲的铺路下顺利步入政坛。
他的父母也确实是这么想的,可袁隆平却不按正常套路发展,从小就对农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7岁那年,袁隆平的母亲带他看了一部卓别林主演的黑白电影《摩登时代》,电影里主人公家的窗外就是果园,园子里到处是绿树鲜花,想吃水果,伸手摘来就吃;想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
这些电影画面,在他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
多年后再回忆起这一幕,袁隆平还是会忍不住感叹,“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它美得让我当时就想将来一定要去学农。”
美国共和党官员:币安案表明加密货币需要明确的监管规则和框架:金色财经报道,美国共和党众议员希尔表示,币安案表明加密货币需要明确的(监管)规则和框架,正在制定数字资产立法以带来明确性。[2023/6/7 21:22:12]
如果说,电影里的美好画卷给袁隆平学农埋下了种子,后来,他在举家迁往重庆途中看到的惨烈情景,就更加坚定了要学农的决心。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到处皆是流离失所的难民。
看着路边不成人形的饿殍,心痛万分的袁隆平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民众都能吃饱饭,不再挨饿!
1948年,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进入西南农业大学相辉学院农学系就读,由此开启了自己扎根土地的人生。
层层险阻,静候光明
但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残酷。刚入学不久,袁隆平就迎来了第一层挑战。
在他上大学的那个年代,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可谓是百废待兴。
那时候,国内一方面还没有适应本土特色的教材,选用的是苏联传过来的教材,另一方面,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国内对欧美方面的学说并不重视。
只单一依赖苏联的理论和技术支援局限性很大。
为了掌握更全面的理论知识,在课余时候,袁隆平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欧美的理论知识。
1953年,袁隆平从学校毕业,为了报效祖国,他主动请缨前往落后的湘西地区,成为安江农校的一名老师。
俄罗斯将推出基于数字金融资产和数字货币的替代支付系统:金色财经报道,俄罗斯财政部长 Anton Siluanov 表示,俄罗斯将推出一种基于现代技术(数字金融资产、数字货币)的替代支付系统,数字货币可以用于跨境支付。不过该系统目前处于讨论的最初阶段,未来取决于数字卢布、数字人民币和其他类似货币的使用情况。[2023/4/25 14:26:20]
在那里,他一边在教学中继续深入进行研究,一边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民打成一片。
岁月缓缓流逝,充实而美好,然而,一场危机却正在悄悄来临。
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爆发,粮食大规模减产。
当袁隆平再次看着无数村民被饿得不成人形,而自己引以为傲的专业学识却什么忙也帮不上时,他感到无比的自责和羞愧。
当时的生产队长听闻他在研究水稻,看着一片片荒芜的田地,困顿之际,便急切地请求他帮忙培育新的稻种。
“培育新的稻种!”
一语惊醒梦中人,自此,袁隆平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杂交水稻。
但研究过程却极为为艰难,在当时,杂交水稻几乎是一条没有前人走过的路,所有人都觉得他在异想天开。
可袁隆平丝毫没有理会那些蜂拥而来的质疑和嘲笑,马不停蹄地申请了一块早稻试验田,每天都守在地里,一株一株地寻找其中的不育系水稻,为水稻的“三系”配套做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已经找了2年的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一举打破研究的僵局。
可他还没来得及高兴,一场更大的危机就已来临。
Alameda前CEO和FTX联创已认罪,并在针对SBF的刑事案件中合作:金色财经报道,纽约南区美国检察官周三晚间表示,Alameda Research前首席执行官Caroline Ellison和FTX联合创始人Gary Wang已对联邦指控认罪,并在针对SBF的联邦刑事案件中进行合作。
此前报道,SBF将于今日离开巴哈马,被引渡到美国,预计最早将于周四被带上法庭。(纽约时报)[2022/12/22 22:00:36]
1968年,文革爆发,袁隆平的个人处境岌岌可危,不仅研究工作受阻或被迫停止,就连试验田里他视若珍宝的不育材料秧苗,也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被全部拔除。
这桩国内农业科学史上的惨案,后来被称作“5·18事件”,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万幸天无绝人之路,得道者多助。袁隆平和学生翻遍试验田,终于在烂泥里找到了5株残存的禾苗。
研究的火种,终究没有全部熄灭。
靠着这几株弱小的禾苗,凭着一股决不放弃的韧劲,袁隆平带着团队争分夺秒地做实验、作总结、想方法、改方案……
那几年,袁隆平不是在忧心研究进度,就是在寻找更可行的设想,常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
直到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中国乃至世界的杂交水稻技术,终于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
在那以后,国家开始推广杂交水稻,短短十年间,中国每年增产的杂交水稻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万人。
但对袁隆平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
韩国当局开始对比特币“泡菜溢价”展开调查:7月26日消息,韩国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局开始对比特币的“泡菜溢价”展开为期一年的调查,其中包含了对 2 万亿韩元(15 亿美元)的跨境汇款的调查。该笔跨境汇款的资金来源于通过“泡菜溢价”产生的利润,大部分资金汇往了中国,而参与汇款的银行包括了韩国唯一的国有银行友利银行和韩国首家民营银行新韩银行等。(Decrypt)[2022/7/26 2:39:02]
不忘初心,开拓新的领域
袁隆平曾多次说过他的“禾下乘凉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袁隆平一生都在研究更高产的水稻、更新型的品种。
2013年,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田的“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隆四县羊方坳乡牛形村,实现平均亩产988.1公斤,一举创下新的世界记录。
2014年,袁隆平领导的科研团队,又完成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攻关,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再次登上世界水稻史的一个新高峰。
一时间,全民欢呼,任凭袁隆平再低调,他还是成为了全民皆知的国民符号。民众纷纷把他称作“当代神农”“米神”……
可袁隆平没有沉浸在这些赞誉中,他还是一门心思地扑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上。
2016年,已经86岁高龄的他,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已经差到出门都要坐轮椅的地步,坚持出任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开始进一步研发他心系多年的海水稻。
一年过后,编号为“yc0045”耐盐碱水稻,在全生育期0.6%盐度的灌溉用水下,亩产达到620千克,仅此一稻,我国每年的粮食增产就可达50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2亿人民。
数据:持有1 BTC的地址数达869,949,创历史新高:6月25日消息,Glassnode数据显示,持有1 BTC的地址数达869,949,创历史新高。[2022/6/25 1:31:16]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在民众感慨“国士无双”的时候,一些网友的恶意揣测却尘嚣而起。
有人说,他是为了沽名钓誉,本来海水稻是其他科学家的课题,研究进展也基本到了落地阶段,他这是去抢别人的成果和声誉。
有人说,他住豪宅、开豪车,生活奢靡,丢了科学家的脸。
还有人说,他搞研究就是为了一己私利,垄断种子的市场和利益,而且他的杂交水稻还被迫使用大量农药化肥,污染了土地和水源环境。
……
这些网络黑子,明明是吃着袁老培育出的粮食长大的,却扭头就污蔑起了这个让无数国民不再忍饥挨饿的科学家。
他们在凭着自己的恶意揣测对袁隆平口诛笔伐时,袁老却根本不在意。
这个已经86岁的老人,在别人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依然不退居幕后,顽强坚守在科研一线,以至于人教版的教材都为他两次改版。
若他要是真的为了谋取私利,根本不会把自己价值千亿的专利无偿奉献给国家,光收杂交水稻的的专利费那都是天文数字。
而之所以坚持出任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是为了用自己的声誉给相关课题组拉科研基金。在这之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海水稻的项目一直无法得到足够有力的支持。
至于豪宅豪车,国家确实奖励了袁隆平一幢别墅用作养老,可他转身就把房子改造成了科研基地。
如此高风亮节,却要遭受谣言所害,天理昭昭,公理何在?
然而,面对这些无中生有的诋毁,袁隆平依然丝毫没有为其所扰,只针对网友对他种子安全和垄断的质疑,简单澄清了一句“不为自己,而为杂交水稻的健康可食用,对人体无害”,便一如既往地继续回到了自己的科研事业中。
直到2020年11月,湖南衡南县水稻基地传出喜讯。袁隆平团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此前,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实现亩产共3061斤。
人民又一次见证了历史的时刻,袁隆平也收到了迟来的90岁生日贺礼。
消息传来时,镜头里的袁隆平一脸的焦急和期待,当听到结果远超预期后,他瞬间高兴得像一个孩子,一句情难自禁的“morethanexcited”脱口而出。
袁老的“禾下乘凉梦”,似乎已经快要实现了,而他的另一个梦想,也在渐露雏形。
心怀天下,播种世界
其实,一直以来,袁隆平都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前文所述的“禾下乘凉梦”,另一个,则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90年代到2000年间,人们似乎很少看到袁隆平在国内再发布什么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背后的原因,除了科学创新研究本就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还因为袁隆平一直以来,都心怀天下。这个天下,不是中国的天下,而是世界的天下。
自80年代开始,袁隆平就多次应邀前往各国传播推广杂交水稻技术。
1986年至1992年,袁隆平每年都会去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1到3次,进行合作研究。
1993年,袁隆平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第三次赴印度传授杂交水稻技术。
袁老不仅致力于让每个中国人都吃饱饭,更梦想让世界上所有人民都不再受饥荒之苦。
2007年,为了帮助把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的马达加斯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其本土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基础设施,中国决定和马达加斯加开展杂交水稻技术合作。
自此,中国开始派遣专家团队前往马达加斯加进行技术指导,在援非专家成员宋春芳的回忆中,每次临行前,袁隆平都会对团队成员进行一番详细的指导,杂交水稻在哪个国家基础好,哪个国家基础一般,甚至细致到气候、土壤这样的具体信息,他全部都了如指掌。
2017年时,时任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的萨乎里,曾亲自去长沙送给袁隆平一份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利亚里的马达加斯加币。这版新币上印着一束杂交水稻,特意为了纪念和感谢袁隆平及其团队对马达加斯加的帮助。
在中马双方16年的不懈努力下,马达加斯加目前培育的杂交水稻平均产量已经是当地品种的2到3倍。相信按这个趋势发展,从大米依赖进口到实现粮食出品的目标指日可待。
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何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到访中国后的第一站行程,就是去拜祭把杂交水稻技术带到非洲的袁隆平。
上了年纪以后,袁隆平虽然不再像年轻时那样频繁出国交流指导,但他的心,却始终心系世界苍生。
正如袁隆平曾说的那样,“人就像一颗种子,我们都要做一颗好种子”。
多年来,袁隆平把自己播种在中国的土地里,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人,这些新的种子,又不断地播向远方,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根成长。
从18岁投身农学开始,袁隆平就把自己和土地深深地绑在了一起。整整73年的光阴和心血,终于换来那句自信的“不可能了,大家不可能再吃不饱饭了。”
如今斯人已逝,但袁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却亘古常在。
袁隆平培养的团队还在继续着袁老的梦想,还在为世界人民的温饱潜心研究,各地奔波。
正如一位网友追缅之所言:
一生田为家
一稻济天下
袁老未远去
隆平驻华夏。
-END-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