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ill、肖小跑
?Web3世界的“阿喀琉斯之踵”
电影《无间道》中,刘德华是打入警司内部、为帮派传递内幕消息的黑帮栋梁;梁朝伟是潜入帮派中的警校生。一个坏卧底和一个好卧底,两人的真实身份都被抹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文件、记录能证明真身。对于卧底警察梁朝伟,世界上唯一能证明自己初始“灵魂”的,只有黄Sir——他的直属上司。
而当黄Sir从房顶上落到汽车顶上,血浆四溅那一刹那,这唯一的“社会关系”也消失了,梁朝伟老师的“灵魂”就这样人间蒸发,陷入了万劫不复。
现在换个场景:梁朝伟老师来到了区块链中的虚拟世界,他留在区块链中的所有痕迹——数字资产、NFT、社交网络、警校证书——都被绑定在一枚私钥上。如果唯一的私钥不见了,梁朝伟老师一样会在区块链网络上变成“透明人”,丢失“灵魂”吗?他有机会依靠虚拟世界中的“社会关系”来恢复自己的身份吗?
到目前为止,答案是很抱歉,梁朝伟老师大概率会落得和现实世界中同样的结局。在当下的区块链世界中,私钥就是一切,没有了私钥,我们在区块链世界中创造的、拥有的一切都无法挽回,没有客服中心帮您恢复私钥,也没有黄Sir帮你作证。
这是我们寄予厚望的区块链、Web3世界的阿喀琉斯之踵:我们有了可以无限输入输出的“信息互联网”,也有了可以承载“资产”、实现价值流转的区块链;而我们的灵魂、身份、信用和社会关系呢?却依然无处安放。
Mark Cuban:如果美SEC采用日本的加密货币监管方法可能会从FTX手中拯救美国客户:金色财经报道,马克·库班 (Mark Cuban) 认为,如果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采用日本的加密货币监管方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可能会从FTX手中拯救美国客户。
约翰·里德·斯塔克 (John Reed Stark) 早些时候表示,加密货币和稳定币(包括央行数字货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加密行业的运作不受监管监督、消费者保护和审计等。[2023/7/5 22:18:42]
“灵魂绑定代币”概念的出现,让我们开始有了答案。眼前的Web3蓝图中,开始呈现清晰的层次——我们需要“信息互联网”、“契约互联网”、和“身份互联网”这三根擎天巨柱,才能共同撑起一个完整、可行的“WebIII”。
当下的Web3:没有“身份”的“契约互联网”
以太坊自诞生起,就带着“世界的计算机”的使命和光环。可如今的以太坊,却饱受“过度金融化”的诟病,迄今为止,其最主要的功能依然只是金融和资产交易,这让“世界计算机”的定位越来越尴尬:一个只有“地址”没有“身份”、纯契约化、智能合约化的区块链体系,无法支撑起一个有效、丰富、社会化形态的应用构建——已经慢慢成为共识。
MIM发行方Abracadabra与LayerZero合作,将MIM集成为全链可替代代币:6月1日消息,算法稳定币 MIM 发行方 Abracadabra 与互操作性协议 LayerZero 合作,将 MIM 集成为全链可替代代币(OFT),所有链上的 MIM 地址在迁移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与跨链传输 MIM 相关的费用由 Abracadabra DAO 决定,目前除 Gas 费外暂不收取任何额外费用。[2023/6/1 11:51:47]
电影《分裂》中,拥有23种人格的凯文,在时尚设计师Barry、强迫症控制狂Dennis、保守的信教妇女Patricia、淘气未成年人之间来回游走——在现实世界中,你需要患上严重的人格分裂症才可体验;而在只有“地址”没有“身份”的虚拟世界中,任何正常人都可以做到。
比如女巫攻击,一个人可以通过无数“地址”去做同一件事,破坏规则。再如“隐性的中心化”,如果一个人可以掌握无数地址和资产,那他/她就是“中心”——我们绕开了一个显性的中心政府,却迎来了在背后控制一切的隐形操控者。在没有“身份”的世界里,“去中心化”似乎是个伪命题。
在现实世界,我们生活在“身份”如空气和水的环境里,完全无感它带来的便利;而在没有身份的区块链世界中,一切变得既透明又隐匿,污浊混乱横行无阻。我们必须依靠建立数字世界中的“身份体系”,才能完成数字世界的“自由进化论”——从家犬般的“消极自由”,到鸵鸟般的“放任自由”,再到蚁群般“有约束的自由”。
Sui去中心化交易平台Turbos Finance获得Jump Crypto投资:金色财经报道,3月29日,Sui 生态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TurbosFinance 宣布获得Jump Crypto投资。作为加密领域的顶级投资与交易机构,Jump Crypto 长期与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支持 TurbosFinance 在 Sui 上构建非托管DEX。
Turbos 是第一个建立在Sui上的去中心化零滑点永续合约交易和现货交易所,交易由统一的多资产流动性池 TLP 支持。由Sui(Turbos)驱动的去中心化永续交易所,交易效率更快、手续费更低、清算风险更低。作为一个社区驱动的项目,Turbos 90% 的收入将分配给代币持有者和 TLP 流动性提供者。[2023/3/29 13:32:22]
但是问题来了:区块链世界中的“身份”,应该以什么姿态出现呢?
区块链世界中的“契约身份”和“关系身份”
英国古代法学家梅因在150多年前曾提出论断:人类社会所有进步,到此为止,都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并且意识到,人的“身份”有两个来源:一个源于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另一个源于“契约的执行”。梅因之所以倡导“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是因为150年前的现实社会中,人们最缺乏的是“契约身份”,导致人们无法实现大规模协作;而150年后的区块链世界中,缺少的却恰恰是“关系身份”——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在区块链上的映射,才会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
前AAX高管:AAX不太可能重新开放:12月1日消息,前AAX通信主管Ben Caselin接受最新采访时表示,AAX现在更有可能被解散,而不是重新开放恢复正常运营,AAX于11月13日关闭了服务,客户余额已无法验证,资产也无法被提取。Ben Caselin透露,两周前AAX的情况似乎还不错,但随着与潜在投资者的谈判进行,获取信息的渠道正在变差,决策变得更加不透明。(CoinDesk)[2022/12/1 21:14:05]
区块链内生的“契约身份”是只能通过智能合约的执行而得到、也只能通过智能合约去改变的“状态身份”——在区块链中的表现即为“资产”。虽然在这个“纯计算性”的体系中,“契约化”被推到了极致,产生了超高的效能,但由于仅仅存在这一种“契约身份”,其缺陷也清晰可见——应用场景狭窄,“过度金融化”也就不可避免。
那么,现实世界映射进区块链世界的“关系身份”又是什么呢?
Vitalik、GlenWeyl等在《去中心化社会:寻找Web3的灵魂》一文中提出的“灵魂绑定代币”是一种可能的设想,也是目前Web3领域最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当你把现实世界中,由于社会关系而缔结的“契约”,如工作经历、毕业证书等等映射成“SBT”,在链上跟自己绑定,“关系身份”的巨大威力便开始展现:它可以被别人颁发——对方通过向你发行SBT的行为确认了“关系”,也可以通过“撤回”或者“改变”来修改你的“状态/身份”,还可以通过验证同你之间的“关系”来恢复。
韩国互联网与安全局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制定NFT使用标准:7月19日消息,韩国互联网与安全局(KISA)计划在今年年底之前制定NFT使用标准。该机构的区块链振兴部门首席研究员Lee Kang-hyo在今日的区块链Meetup会议上透露:我们正在制定一个包含NFT版权和使用范围的标准提案,并计划在年底前展示结果。在将真实内容数字化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与版权相关的问题,我们计划通过NFT标准草案来补充这部分内容。同时,KISA计划将NFT标准扩展到以太坊和Klaytn等主网。(Token Post)[2022/7/19 2:23:22]
有了基于社会关系的身份,Web3世界中的“阿喀琉斯之踵”似乎不攻自破,不仅可以抵抗女巫攻击,连至今无人能解的“链上无抵押借贷”,也有了一丝实现的曙光。
因此,我们在数字世界中的“完整状态”,应该包括“信息”、“资产”、和“关系”——缺少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于是,一张“WebIII施工图”便清晰浮现——只有把“社会关系”也引入到web3世界中,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去中心化社会形态。
我们需要在“信息互联网”和区块链的“契约互联网”之上,再搭建一层能完美承接150年前梅因“社会关系”的基础设施——“身份互联网”。
即将到来的“WebIII”:“信息互联网”+“契约互联网”+“身份互联网”
我们寄予厚望的Web3世界,应该是一个有可以无限输入输出的“信息互联网”,有可以承载“资产”、实现价值流转的“契约互联网”,和能够安放我们的灵魂、身份、信用和社会关系,解决“我是谁、我拥有什么”的“身份互联网”。
有了这三根擎天巨柱,才能共同撑起“WebIII”。
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信息网络”是一切的基础。而以太坊是一个强大的世界状态机,能够同步所有智能合约的执行,因此完全可以独立胜任“契约互联网”的构建。但是“身份互联网”该如何实现呢?互联网和以太坊能满足现代社会一个人同时拥有多重“状态身份”、又能安全、独立持有“资产”的情景吗?区块链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承载“WebIII”这三根“大柱子”?
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由于“身份”和“契约”在底层技术实现逻辑上大不相同,这些差异不仅仅存在于概念或认知上,更存在与技术、算法、结构层面上。“身份互联网”的实现,若要覆盖所有社会关系领域,将是个浩大工程。SBT是在现有体系下的一个重要实现手段,其代表的“状态身份”必然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这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在安全、完整、保证隐私的前提下映射到区块链中,绝不是发一个“token”这么简单。
因此,“去中心化社会”若想达到能承载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数据治理、隐私保护、权益分配等等复杂结构,“身份互联网”应该是一层独立的“身份网络”体系,一个全新的的基础设施层。
如果继续开脑洞,它甚至可以依靠从以太坊网络中的“资产层”独立出“状态/身份层”、构建出“以太坊3.0”来实现。“状态/身份层”可以“分叉”扩展出多个平行宇宙,同时“资产层”维持不变,既保持和现实世界资产形态的映射关系,又可以被两个平行宇宙中的智能合约分别接受——达到和现实世界一致的效果。
“WebIII”不是一个完美世界——“中心化”依然不可或缺
加密世界之所以“过度金融化”频发,除了没有“身份状态层”,还因缺乏一味关键因素——一个安全、透明化、纯算法化、只记录地址和交易事实,不跟交易者产生任何“关系”的“第三方”。拥有一个能向你发行和确认“社会关系”的第三方,是去中心化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片拼图。
当此“第三方”平台足够大,它不仅对DeSoc中的每个声誉体系、每片关系网络的建立起到关键贡献,自己也将是整个体系的受益者:一个公开的“关系状态”,可以让网络中四通八达的关系节点互为参考,当一个网络中交织的综合因素越多、容纳的“关系”越丰富,整个社会对于“关系”这件事也会更加看重——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互相增信的网络可期,信用贷款、分期付款、资产按揭的各种金融工具就有了搭建的基础。
可这样不是又把“中心化”引入“去中心化社会”中了吗?
虽然当“身份互联网”的时代到来,“第三方”的概念虽然会逐渐向今天“Web2大平台”的形态靠拢,但它依然是搭建在开放式、计算性的体系上,透明的、没有黑箱的“第三方”——我们在Web2巨头构建的“蓝药丸”虚幻美好世界,和加密朋克无限自由的“红药丸”极端坚持中,应该有“绿药丸”温和剂量的选择。
在“WebIII”社会,我们需要的是蚁群般“有约束的自由”。
结论
去中心化社会理念的实现,需要搭建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身份层”,需要能够同时承载“WebIII”的三根支柱——“信息网络”、“资产网络”和“身份网络”。
然而,在公有链上实现和现实世界的“映射关系”,这件事的难度做过尝试的人都知道——“链圈”先烈们的尸体至今还漂在现实虚拟交界的“数字弱水河”之上,若隐若现。
从契约自由、到《激进市场》、再到SBT和去中心化社会,既然“身份”和“契约”这两条串起人类社会一切活动和发展的纽带,早在150年前梅因的大脑中便已出现,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契约互联网”和“身份互联网”支撑起的“WebIII”和DeSoc的实现,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早一步可能成为先烈,晚一步会被时代巨轮无情碾过。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