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条重要的消息在圈内刷屏:在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决防控金融风险,强化平台企业金融活动监管,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
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监管层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打击比特币挖矿,因此值得我们深入解读。
看完完整的新闻报道,我认为这次会议包含了一明一暗两重意思和一个关键点:
1、明面上国家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并防范一切可能让金融风险从个体外溢到整个社会的苗头。而在监管的思路里,比特币挖矿和交易也属于重点监控的领域之一。
印度计划将加密货币作为商品进行监管:9月4日消息,《经济时报》周五援引三位知情人士的话说,“政府计划在新法案草案中定义加密货币,该法案还提议根据其用例对虚拟货币进行划分。”
一份报告称,印度计划将加密货币作为商品进行监管。该报告表示,“加密货币将被视为用于所有目的的资产/商品,包括税收和根据用例——支付、投资或公用事业。”(bitcoin.com)[2021/9/5 23:01:04]
2、消息也暗含监管认为当下的大环境面临极大的金融风险,为了防止这种风险引爆、扰乱我国的金融秩序,全国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加拿大CSA发布加密资产交易平台合规性监管框架:金色财经报道,加拿大证券管理委员会(CSA)和加拿大投资行业监管组织(IIROC)今天发布了一份通知,概述了适用于加密资产交易平台(CTP)的证券法要求。CSA主席Louis Morisset称:“我们通知中的指导详细说明了平台运营商在准备完全融入加拿大监管结构时为遵守证券法规需要采取的步骤。为了使其业务合规,CTP应立即联系其当地证券监管机构以讨论注册事宜。处理并解决适用的要求。”该通知提供了适用于交易平台的证券法律要求的指导,无论是交易作为证券或衍生品的加密资产,还是交易基础加密资产(如比特币或以太坊)。该通知还概述了CTP可以使用的临时方法,旨在促进创新并提供灵活性,同时确保CTP在适当监管的环境中运行。[2021/3/30 19:27:36]
3、整个消息的关键点在于“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
俄罗斯当局对拟议的加密监管提出了批评:俄罗斯当局的批评和关于“数字金融资产”的新立法在俄罗斯正在上升。地方官员以缓慢进展责难首都立法者,警告该国将不得不赶上其他国家。加密行业的专家对拟议法律框架中的许多未解决的问题表示担忧。俄罗斯代表正准备在加密货币和众筹上引入两项草案,同时还有50多个其他数字经济法案正在国会审议。[2018/2/22]
我们先看第二点,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这个风险来自哪里呢?我认为这个风险的来源主要还是在海外,尤其在美国。美国政府大量放水,导致资金四溢,推高了几乎所有投资品及商品的价格,开始将通货膨胀输出到全球。而这种风险一旦被引爆,将祸及全球,因此国家在提前作准备,并严格防止个体被卷入到这个风险,所以专门提及了比特币挖矿及交易。
实际上这种风险不仅是国家层面要考虑的,作为数字货币投资者的个人也应该考虑到并提前做好防范,那就是我曾经反复提及的:不要玩杠杆、不要梭哈、不要负债投资、不要用影响生活的资金。
借这则消息,我们每个投资者再次提醒下自己这个风险也是好事。
我们再看第一点:国家为什么会明确提出打击比特币挖矿?我觉得除了金融风险,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国家认为部分比特币挖矿是利用火力发电,这和国家的碳中和发展策略是相悖的。
最后,我们尤其要注意新闻中的关键字眼“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国家担心的是散户的不理性行为传导到社会。
不管国家的这个政策本身如何,接下来恐怕包括比特币挖矿在内的整个矿业会出现两个重大变化:
一是基于POW的数字货币挖矿会大规模迁移,逐渐由国内迁往海外;即便在国内,可能也只会在四川等水力发电为主的地区存在。
二是挖矿企业为了防范风险可能将逐渐面向企业及大资金投资者,而不会向散户开放。
就在消息发出后,网上已经传出国内某大型矿企开始取消对散户提供的矿机代购服务。未来可能参与挖矿的资金门槛会被矿企调得非常高,以此拦住散户的参与。
有了这个例子示范,未来不仅比特币挖矿,包括以太坊挖矿、Filecoin挖矿等国内矿企都有可能会为了避开监管风险不再直接对散户开放。
一般的投资者除了要面临这个新出台政策带来的麻烦,在业内还长期面临出入金的问题。但实际上受这个问题影响较大的也是散户。
因此,综合看来这个行业现在出现了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信号:散户参与的门槛越来越高了,未来资金量小的散户在这里找寻机会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国家是希望借这次治理整顿,让广大中小散户退出这个领域,以避免散户因为难以把控风险、投资受损引发社会动荡。
所以如果从风险管控的角度去理解国家的这个政策,就能理解监管的用心。说到底还是要看每个投资者是不是对这个领域的风险有清晰的认识,能不能承受这个领域的种种风险。
投资者对所有这些风险包括来自监管的风险都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是对每一位理性投资者的考验。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