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哈希派
作者:LucyCheng
2010年中旬,中本聪还没有销声匿迹之前,BM刚开始接触比特币不久的时候,两人曾经在Bitcointalk论坛上正面交锋过;而且中本聪还在这次讨论中留下了流传至今的经典语录。
受现货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新闻的推动,Coinbase股价上涨12%:金色财经报道,美国东部时间中午,Coinbase的股票价格上涨了12%以上,受到加密货币交易所正在与Fidelity和其他发行人合作推出现货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的头条新闻的推动。这些涨幅推动了更广泛的反弹,推动该股自今年年初以来上涨了138%以上。周一的涨幅超过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截至撰写本文时,比特币交易仅上涨1.37%。[2023/7/4 22:15:46]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2010年7月22日,网友Red发起帖子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比特币的可扩展性问题。他表示非常好奇大家怎么看待比特币的扩展性以及性能,比如说这个系统能否支持100万个用户每天进行5笔交易?也就是说每天有500万笔交易,每10分钟大约进行3500笔交易,以比特币当前的性能可以承受得住吗?
比特币全网未确认交易7,292笔:金色财经报道,据btc.com数据显示,目前比特币全网未确认交易数为7,292笔,24小时交易速率为3.29 txs/s。目前全网难度为16.79 T,预测下次难度下调10.30%%至15.06 T,距离调整还剩5 天 20 小时。[2020/11/11 12:15:08]
当时刚注册成为论坛会员的BM回复了这个问题,“以我多年来对经济学的理解,我觉得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只有一种方式能够解决区块链的可扩容性问题,即建立一种定价体系。因为宽带、CPU、内存、硬盘等都是非常宝贵的硬件资源,完全指望大伙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比特币挖矿’去获得财富,这会锁死今后区块链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动不动就走到挖矿的道路上”。不仅如此,BM在表达出比特币发展存在局限性的观点之后,还对比特币10分钟的交易确认时间提出了质疑,“长达十分钟的确认时间对于验证交易来说太长了,它理应像如今刷信用卡那般迅速”。
动态 | Skew和CryptoGarage成功测试在比特币区块链上结算标准普尔500衍生品:初创公司Skew 和CryptoGarage宣布,已在9月6日至9月20日期间的交易中成功测试了通过比特币区块链结算标准普尔500指数衍生品。这两家初创公司认为,区块链为更快、更安全的结算提供了答案,否则这将是一个由中间商运营的昂贵过程。据悉,双方签订了一份衍生品价差合约,然后在合约到期时使用ICE数据服务中的oracle数据进行结算。(bitcoinist)[2019/10/11]
声音 | 杀软件之父John McAfee:没有必要因为比特币跌破9500美元而感到恐慌:据Cryptopotato消息,加密货币爱好者、杀软件之父John McAfee近日表示,人们不应该对比特币跌破9500美元感到恐慌。McAfee此前曾就比特币短期波动表达过自己的立场,他认为比特币是一种长期投资,因为短期波动而恐慌的人是傻瓜。在最近接受采访时,他再次强调了加密货币和基于区块链的技术所带来的好处。他认为这是一种让人们在交易时保持完全匿名的方式,同时也让官方机构失去了对他们的控制。[2019/8/30]
对于BM的理论中本聪似乎不太认可,后者还分点进行了反驳。首先中本聪向BM解释了节点以后可发展出的模式,“在当前的比特币系统中,每个用户都是网络的一个节点,但这并非意味着它们就是未来比特币系统大规模流行后的节点......当运行一个节点所需要的硬件配置越来越高,计算负担越来越重时,节点的数量就会随之减少,而最后留下来的少数节点将是那些大型的服务器场。届时除了矿场以外,其余用户都将成为客户端节点,它们只负责进行单纯的比特币交易,无需承担产生新区块的使命。”
而关于10分钟交易确认时间过长这一质疑,中本聪则直接把之前大家关于“比特币小吃机”》)的讨论链接抛给BM,然后留下一句“如果你不相信我或者不明白,我也没有时间去说服你,对不起”,就没有再给BM回复了。
BM阅读完留言后没有继续争论,还表示认可,“其实我完全相信你能实现,并且我看了帖子后也得出了和你一样的结论,并不存在分歧”。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从BM后续的发言以及其后来创建的项目来看,他好像还是比较相信自己想的那一套。
实际上,中本聪和BM曾有三次出现在同一讨论帖下,不过其余两次并没有正面交锋罢了。而在这两个帖子内,BM都表达出想要建立一个基于比特币且交易速度更快的“微支付系统”的想法。四年后他实现了,创建了基于DPoS机制的比特股,并在当时凭借着秒级交易速度的特性而广受关注。当然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BM离开了比特股,又相继创立Steem以及EOS;成为了领域内唯一连续创建三个项目市值都能挤进前百的区块链创业者,同时也是去向最不稳定的创始人。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