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央行数字货币目标明确,但低估了美国思维_数字货币:SEC

文章来源:肖磊看市原文标题:《肖磊:央行数字货币目标明确,但低估了美国思维》

在2019年8月10日的一次金融界精英论坛上,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再次详细阐述了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的具体进展和未来最终呈现形式。

从具体传递出来的信息看,是全方位的,但很多依然是书面语言,我这里跟大家用大白话解读一下关键点,里面其实有很多是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重要信息。

第一个是,受到某种刺激,央行过去一年加班加点的搞数字货币。

按照穆长春的说法,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是从2014年开始的,已经持续了五年,前四年好像不是很着急,但从去年开始,不知是受到什么刺激,整个研发团队就开始加班加点的干了,从每天早上九点一直干到晚上九点,而且一周只休息一天,至此,相关系统开发可以说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了,只要银行系统能支持,上面一声令下,就可以推了。

到底央行在一年前受到了什么刺激,目前不得而知,但我看了一下一年前,也就是去年六月到八月之间发生的事情,或许能找出一些端倪。

声音 | 肖磊:区块链是下一个互联网+美元的超级系统,美国的对手只有中国:12月6日消息,今日肖磊在其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区块链是下一个互联网+美元的超级系统,美国的对手只有中国。

区块链这套系统,可以承载货币、法律、银行、契约、结算机构、国际协议等等多重角色,而不用担心它背后的系统的共识性、可靠性。

中国虽然有扩展性极强的移动支付网络,但美国已经逐步放行Facebook发行的基于区块链和美元的国际货币Libra,美国财政部长今日已明确表态,只要不用于资助恐怖活动,遵守银行保密和反规定,美国将不会反对Facebook创新数字货币。这将使得美元成为区块链的子系统,但Facebook属于美国,这也为美国在未来世界增强了一份竞争力。[2019/12/6]

去年六月份,美国首次开始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人民币汇率走低,国内市场民众对数字货币的需求增加,国家从舆论层面开始整顿,包括央视财经制作专题“聚焦代币市场乱象”,网信办对诸多自媒体封号,五部委发布风险提示等。而去年六月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一个月内公布了4项专利申报,到了去年九月的时候,央行总计申请了49项法定数字货币专利。

声音 | 肖磊:从美国霸占全人类科技成果想到了华为与比特币:财经专栏作家肖磊发文表示,从美国霸占全人类科技成果想到了华为与比特币。为什么要举比特币的例子,原因是谁也不知道未来科技的竞争是什么方向,二十年前,谁会知道5G成了中美竞争的点,而且会是华为这样一个民营企业扛起大旗。另外,比特币是一个非常烧脑的东西,其发明者有可能是一个日本人或亚洲人,更有意思的是,比特币的其中一个重要灵感来源,是华裔数学家,曾在微软做过巨大贡献的密码学家戴维。数字货币领域第二大市值币的创始人,是俄罗斯裔的,为了向戴维致敬,以太坊其中一个计量单位命名为wei。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诸多科技领域,都是全世界智慧的结晶,美国更多的是“截胡”,美国抓住了本土并未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和平机遇,而资本和科学家最怕不稳定,所以都跑去美国了,然后形成了自我实现和马太效应。如果让世界再和平一百年,美国放弃对抗思维,让市场自由发展,我觉得中国完全有可能在科技领域超越美国。[2019/6/1]

也就是说,从去年六月份开始,中国从两个层面加强管制,一个是舆论层面对数字货币的引导和控制,另一个是从央行层面建立民众对中国官方数字货币的信心,央行肯定是接到了指示,要求加快研发法定数字货币的步伐,所以才有了穆长春所说的,过去一年“996”工作模式。

声音 | 肖磊:比特币的下跌会引起整个市场流动性的萎缩:据证券时报消息,数字货币分析师肖磊表示,随着持续的下跌,投机性需求逐步出清,市场会在新一轮下跌中寻求底部,不过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投资者需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其他数字币种相对于比特币来说抗跌性不足,比特币的下跌也会引起整个市场流动性的萎缩,未来依然还要看比特币的走势。[2019/1/12]

第二个是,央行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承认了比特币、以太坊的合法存在。

穆长春说,去年双十一的时候,网联的交易峰值达到了92771笔/秒,比较一下,比特币是每秒7笔,以太币是每秒10笔到20笔,根据Libra刚发的白皮书,每秒1000笔。

这句话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央行在引用比特币、以太坊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顾虑,直接就说比特币和以太币,也没有做任何解释,这说明从央行这个层面,已经承认比特币、以太币及未来的libra的客观存在和合理性,可能已经定义为央行数字货币的竞争对手,是研究和推行央行数字货币可参考和比较的对象。

金色独家 肖磊:SEC想把加密货币裁定为证券的目的在于限制ICO:

今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开始大范围的对加密货币进行调查,判断其是否应该视为证券进行监管。5月7,有消息称SEC与CTFC开会讨论了ETH是否为证券的问题。6月15日,SEC官员William Hinman公开表示BTC与ETH不是证券。但是,根据Howey Test(豪威测试),当前市值靠前的其他几大加密货币,比如瑞波币(XRP)等依然有可能被SEC认定为证券。

金色财经就加密货币如果被裁定为证券所产生的影响,对区块链资深市场分析师肖磊进行了采访。肖磊认为,如果定性为证券,首先就面临着从发行、承销、投资人资格审核、增持减持、事后监管等方面,纳入到证券法的监管范畴,这个对这类数字货币的影响是巨大,因为在没有赋予任何受益权的情况下,还要面临如此严厉的监管,很多投资者可能就会跑掉。但我觉得完全将除比特币和以太币之外的数字货币定性为证券的可行性也存疑,因为这是一种新型的资产形态,需要新的监管逻辑。目前证交会想把数字货币定义为证券的目的,实际上很简单,就是为了限制ICO。因为目前看,没有人能保证ICO本身是出于什么目的,但确实是一种公开募资的行为,这一点让监管机构非常头疼,因此才想直接把这种代币发行归类到证券。

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一些中心化比较明显的币,SEC的政策会有很大影响,但对于一些中心化较弱的币,反而可能是一个利好,因此一旦把诸多币定性为证券,监管加强,很多资金会流入到一些没有被定义为证券的币种上。[2018/6/19]

这就类似于历史上,要推行主权信用货币的时候,不仅要从法律层面强制推行,从理论研究和学术输出层面,也要讲清楚为什么纸币取代黄金白银是一种进步。首先宣传的,就是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贸易需求。在纸币面前,黄金白银有致命缺陷,一个是数量有限,另一个是无法达到高并发。请注意,这不是在贬低黄金白银,恰恰相反,这是纸币在重视竞争对手。

500金研究院院长肖磊:央行的数字货币能使区块链行业会更理性的发展技术:500金研究院院长肖磊向新京报记者分析指出,对于消费者来说,数字货币是一个新的支付中介的改变,原来大家都用纸币支付,同时会用刷卡或银行转账,后来有了移动支付、微信和支付宝等,实际上改变了大家的消费支付习惯。数字货币有一套完整的支付模式,会对承载终端和具体的形式都带来新的变化,比如每个人的手机里,可能需要装一个线上钱包,如果是大额支付,可能需要配备一个硬件钱包,用来保管数字货币和线下大宗交易支付。对于区块链行业来说,央行的数字货币,可能给诸多的区块链资产进行定价交易,一部分对虚拟货币的需求,就会转移到对央行数字货币的需求,区块链行业会更理性的发展技术,而不是一味的追逐炒作虚拟币价。[2018/4/10]

只要各国推行官方数字货币其中一个说辞是,比特币和以太币的并发量低,无法满足人类贸易、结算支付需求,那么同时也就承认了一个问题,比特币和以太币,将是央行数字货币长期的竞争对手。就像黄金白银时不时就会以价格上涨的方式,回应纸币信用的降低一样。

第三个是,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没有炒作空间,但有一些特殊的功能。

按照穆长春的说法,央行数字货币采用的双层架构,其实是央行加商业银行,真正的发行方是商业银行,但商业银行需要100%准备金发行,其实说白了,这相当于就是发行了一个基于人民币的“稳定币”。

按照当前的设计,民众获取央行数字货币的方式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到银行开通一个数字货币的钱包,直接拿着手上的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换成数字货币;第二类是直接拿现有账户上的钱,用网银在线购买,类似于把银行账户里的钱,转到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第三个是直接在场外交易,我转给你,你转给我,或我有什么东西要卖,明确只收数字货币。

在支付方面,未来中国可能会出现三种形式的支付,网银、第三方支付、官方数字货币,那大家就要考虑,你是把钱放在网银里面,还是第三方支付里面,还是数字货币的账户里面。

网银里面,有存款利息,第三方支付账户里,可以买货币基金等,利息比较高,但数字货币没有利息。

那么数字货币有什么优势呢?由于运行逻辑不同,主要的属性体现是对M0的替代,也就是对市场上纸币和硬币的替代,所以隐私方面要高于网银和第三方支付账户。说白了,就是只要你不违反三反,至于你这个钱转给谁了,就像你私底下把现金给谁了,你不说,对方不说,就没有人知道。

这里面,我不太清楚如何取得公众的信任,毕竟一旦数字化,就不太可能像现金一样有较高的隐私属性,没有去中心化的保证,这个信任机制如何建立,是个挑战。

当然,央行还是非常聪明的,把建立公众信任这个球踢给了商业银行和各类开发机构。穆长春是这么说的,“我们在一开始也讲了,双层运营体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市场力量,通过竞争实现系统优化。目前我们是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会跑赢比赛。所以这是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

第四个是,我个人预测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从现有的信息看,央行数字货币无论设计的目标有多少个,其实最终就是一个消灭现金的过程,但问题是,不做数字货币,现金也会逐步消失的,这是一个历史大趋势,不然为什么还要专门出台文件,惩罚那些不接受现金的商业主体呢?中国市场的去现金化,速度会越来越快,而穆长春也说了,对老百姓来讲,基本的支付功能在电子支付和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相对模糊的。

另外,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想用于小额零售场景,不对存款产生挤出效应,能避免“余额宝”式的存款搬家,要给不同级别钱包设定交易限额和余额限额。

我在这里想给央行提个建议,当前设计数字货币,最好不要先入为主的考虑跟M2、M1竞争的问题,因为央行数字货币的真正竞争对手,不是M2、M1,而是未来的国际市场诸多数字货币,包括美国市场已经萌芽的基于美元信用的数字货币。如果国内民众都不愿意将手上的M1和M2换成数字货币,那么国际市场有什么动力来换中国的数字货币呢?又如何助推国际化呢?

我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1944年美国主导建立了布莱顿森林体系,美元跟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跟美元挂钩,只要其他国家有美元,就可以到美国兑换黄金,但美国人自己的美元无法兑换成黄金,美国禁止私人持有黄金,这就保证了黄金不会在美国国内给美元带来挤出效应,而国际市场只知道拿着美元以后可以兑换黄金,所以国际化之路很快完成。

同样的道理,如果中国发行的数字货币,假设只针对国际市场,国内禁止流通,不仅以M0和相对的去中心化设计作为信用背书,还使用黄金储备作为信用二级信用背书,不用担心对存款的挤出效应,甚至可以允许国际市场炒作价格,那么中国将创造一个信用价值更高的国际流通货币,这才能跟Facebook等发行的数字货币竞争。

如果仅仅是为了抑制国内用户对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货币的需求,证明央行与时俱进,掌握了数字货币研发的主导权,然后搞得非常复杂和专业,聚拢了诸多金融机构,但结果仅仅是把M0数字化,那么最终的可能就是,在消耗了巨大的金融资源之后,效果却非常一般,反而给我国已经领先全球的电子支付领域,带来混乱。

中国央行在设计官方数字货币方面,绝不能因小失大,如果天天盯着、防着国内民众,恐怕效果会适得其反,未来民众将更加会千方百计的去换libra、摩根大通币、沃尔玛币等美元稳定币,而不是中国官方数字货币。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水星链

[0:0ms0-0:94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