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太坊分叉这件事,V神最近表达了他的看法,大意是这样:
分叉以太坊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这件事主要是一些人为了挣钱干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几乎就差指名道姓了。
分叉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如果分叉真的成型,那分叉完最直接的就是我们有了两条链,一条是ETH-POW,另一条是ETH-POS。
然而我们都知道,经过市场的残酷竞争和选择,最终只会有一条链留下,另一条虽然会存在但最终大概率只会是一个僵死的生态。
那么这留下的是哪条链呢?
去中心化用户数据基础设施Terminal 3完成Pre-Seed轮融资,Consensys Mesh等参投:8月2日消息,总部位于香港的去中心化用户数据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Terminal 3宣布以超额认购完成Pre-Seed轮融资,500 Global、CMCC Global、Consensys Mesh、Bixin Ventures、BlackPine、DWeb3、Hard Yaka、Bored Room Ventures、Mozaik Capital等参投。具体融资金额暂未披露。
Terminal 3旨在取代中心化数据存储模式,利用去中心化存储和零知识证明帮助企业解决用户数据的合规和安全性问题,实现用户数据可以自由组合,同时保持完全的私密性和安全性。[2023/8/2 16:13:12]
毫无疑问会是目前绝大多数以太坊生态的建设者所支持的ETH-POS。
加密矿企Integrated Ventures Q3持有33.4万美元的BTC:金色财经报道,加密货币挖矿公司IIntegrated Ventures,Inc.提交截至 3 月31 日的财政期间的2023 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司总收入为1,440,714.00 美元,而2022 年第三季度为964,319.00 美元。公司报告的总资产为14,089,664.00 美元。公司数字货币总持有量持有的数字货币 (BTC) 价值为333,496.00 美元。
Integrated Ventures, Inc 首席执行官Steve Rubakh表示,INTV的采矿收入从370,292.00美元(2023年第二季度)增加到1,440,714.00美元(2023年第三季度)。2024年的总收入,基于比特币价格为28,000.00美元,网络难度为48,预计在650万至700万美元之间,营业利润率超过40%。[2023/5/16 15:05:07]
所以我认为分叉几乎没有意义。
数据:1inch基金会已将解锁代币分配到多个合约地址或引发抛售:12月7日消息,据链上分析师@Lookonchain在社交媒体披露,1inch基金会已将解锁代币分配到多个合约地址以供投资人/团队自行认领。
据此前披露,12月底将会有222,187,500枚INCH解锁,约合1.067亿美元。截至目前,已认领的包括:1inch基金会(1556万枚并转至币安)、Auros Global( 111万枚并转至币安)、0xbbcd(625万枚并转至币安)、Nexo(178万枚暂未抛售)、0x44fb(2400万枚暂未转出)。
分析认为一旦投资者/团队在1月初开始大规模认领1INCH或引发抛售,据coingecko数据显示,1INCH当前价格已跌至0.47美元,过去30天跌幅达到25.4%。[2022/12/7 21:27:32]
而积极谋划分叉链的推动者基本上是以太坊生态的圈外人。这些推动者主要是一些老玩家,而且都是来自国内的老玩家。
他们主要崛起于2017年那一波大潮。但可惜的是,在2017年之后加密生态的发展中,我们再也没有看到他们的身影。
原创出去中心化交易所AMM算法的没有他们;
原创出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没有他们;
原创出去中心化借贷应用的没有他们;
原创出聚合交易应用的没有他们;
原创出合成资产应用的没有他们;
原创出加密艺术应用的没有他们;
原创出NFT文化类项目的没有他们;
原创出NFT链游的没有他们;
原创出以太坊第二层应用的没有他们;
......
他们不仅没有参与这些项目的原创,更没有参与这些顶流项目的投资。
所以基本上我们可以说他们对于以太坊生态而言,完全是游离在生态之外的人。
一些完全游离在生态之外的人能够领导一个全新的生态,引领它健康成长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所以我说,我对ETH-POW链上的资产没有任何留恋,只会第一时间甩掉。
有些支持分叉的老玩家喊出了这样的话:
加密世界是自由的,不是Vitalik一个人的----这话没错,可是一个自由的世界更需要自律和克制,更需要责任和担当;而不是在自由的帽子下,罔顾责任和担当。
还有的老玩家在群里说:
会把分叉的资产全部给DAO,做成公益----表面上看,这确实像公益,但更深入一点,我看到的是一些曾经的顶流在落寞多年后希望借此机会找回存在感的百无聊赖。
这场分叉的结局我是不看好的,但是我更在意的是作为一个群体,恐怕中国人在经历这次事件后又要背负新的负面包袱。这更加不利于未来可能来自中国的正面项目走向国际、利益生态。因为我知道虽然大环境不好,但国内仍然有不少扎实努力,默默奋斗的技术团队在为这个生态作贡献。
我不希望有朝一日,这些认真的团队走向国际时背上本不该是他们承载的包袱。
现在,中国人在这个领域仅剩下的正面名声和在历史上值得回忆的战绩恐怕就只剩矿机产业和个别四处游走的交易所以及极其零星的一些细分领域了。
除此以外,我们集体缺席2017年后的一切话语权。
这是整个中国人在这个生态中的集体悲哀。
当然,我们能理解,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有大环境的制约。然而当我们无力应对大环境时,至少我们还可以节制一些不必要的行为。
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看清哪些项目是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哪些项目仅仅只是一时的游戏,把我们的全部精力放在那些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生态中,不要被杂音所干扰。
来源:金色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